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共中央中原局

桐柏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博客 的圖片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歷史上三次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1939年1月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首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初駐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後遷至皖東。劉少奇任書記。1941年5月與中共中央東南局合併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1945年10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改稱中共中央中原局;1947年6月以鄧小平為書記的中共中央中原局。

目錄

第一個中原局

抗戰爆發後,隨着八路軍在敵後的發展,華北各地紛紛建立起抗日根據地。相比之下,中共在華中地區的敵後力量則較為薄弱。在這種情況下,1938年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立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戰略方針,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調整華中地區的組織部署: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以劉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為中原局委員,劉少奇兼中原局書記;所有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概歸中原局指導[1]

指示發出後,劉少奇及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10多名幹部離開延安,於1939年1月到達河南確山縣竹溝鎮,開始着手組建中原局機關。同年3月,劉少奇奉命返回延安,中原局書記由朱理治代理。9月,劉少奇攜徐海東等40多名幹部離開延安再赴華中。10月下旬,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幹部大隊及教導隊學員離開竹溝向皖東進發。到達皖東後,根據工作中心東移的實際情況,劉少奇向中央報告,建議增補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雲逸、副指揮徐海東和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劉子久為中原局委員。中央復電同意。1940年11月,劉少奇率中原局機關及其他幹部1000多人離開皖東到達蘇北,11月進駐鹽城。直到1941年4月27日,中央決定「東南局與中原局合併,組成華中局」,中原局的工作才宣告結束[2]

中原局組建後,在領導中原乃至華中地區抗戰、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積極恢復、調整和健全黨的組織,大力發展黨員,壯大了黨的組織力量和領導力量。中原局十分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一方面,吸收各階層積極人士入黨,壯大黨的組織力量。劉少奇多次強調,只要個人能積極參加抗日,能給八路軍新四軍當嚮導,並知道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就可以入黨。據統計,到1939年11月,河南黨員已由抗戰初期的100多人發展到1.6萬人。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對新黨員的教育工作。劉少奇曾先後在中共豫西省委,在竹溝,作了《中共黨史》、《論黨內鬥爭》、《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等報告,用馬列主義理論教育黨員,用無產階級思想來武裝黨員。同時,中原局還舉辦了多個黨員幹部訓練班,培養黨的基層幹部,加強黨的領導力量。

其次,注意團結國民黨及其軍隊共同抗日。1939年初,劉少奇在赴河南確山途中,與彭德懷一道在洛陽做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的團結抗日工作,商討建立牢固的合作關係。隨後,劉少奇又指派河南省委統戰部部長劉貫一開展同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第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的工作。除此之外,中原局同魯雨亭、盛子瑾等人的合作也堪稱成功。在團結抗日的大前提下,在中央有理、有利、有節方針的指導下,中原局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無理挑釁與進攻也採取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再次,到達皖東後,中原局在調查的基礎上,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正確分析了新四軍的戰略發展方向,進一步解決華中各級黨組織的思想路線問題。這三次會議是:1939年12月在滁縣、定遠縣交界處瓦屋薛村召開第一次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向華中敵後發展的方針,號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要堅決地衝破國民黨頑固派的限制,獨立自主地向東、向蘇北發展;1940年1月在定遠縣黃山村召開了第二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方針和任務,強調了建立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抗日武裝的極端重要性和迫切性;1940年2月在定遠縣灣楊村召開第三次會議,確定了「反摩擦」的方針。

第二個中原局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蔣介石立即糾集大批軍隊搶占城市和交通要道,準備向中共領導下的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為加強中原地區的力量,1945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局,統一指揮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範圍之內的黨政軍及河南區黨委與河南軍區的工作。

為了避免國民黨軍對分散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個擊破,1945年10月,王震王首道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和王樹聲戴季英率領的河南軍區部隊,以及冀魯豫軍區第八團,與正在桐柏山進行自衛反擊作戰的李先念、鄭位三率領的新四軍第五師,在隨縣、棗陽、桐柏、唐河4縣交界地區勝利會師。會師後,鄂豫皖中央局於1945年10月30日改名為中共中央中原局。鄭位三任代理書記(書記徐向前未到職),李先念為副書記。中原局共有9名委員:鄭位三、李先念、王首道、陳少敏、王震5人為常委,另4名委員是戴季英、劉子久、王樹聲和任質斌。中原局下設江漢、鄂東和河南3個區黨委,駐地在桐柏縣,後移至宣化店[3]。1946年7月,中原局鑑於鄭位三、陳少敏、戴季英等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較差,決定讓他們返回延安,由任質斌協助李先念,全面主持中原局、中原軍區的工作。豫鄂陝軍區創立之後,李先念和任質斌也奉命於9月下旬動身,10月下旬達到延安。鑑於中原局大部分領導人先後返回延安,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設立中原局,繼續領導中原軍區仍在外線作戰的各路部隊和豫鄂陝、鄂西北根據地的鬥爭。直到1947年5月16日,中央組建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新的中原局隨軍行動,第二次組建的中原局才自行結束。

第二次組建的中原局在這一時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

中原局積極準備並巧妙完成「中原突圍」。1946年6月,蔣介石在完成其內戰部署後,即決定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統率30萬大軍,妄圖在「48小時內,一舉包圍殲滅」中原軍區部隊。針對國民黨的進攻態勢,中原局早在1946年3月中旬即召開了宣化店會議,認真布置了中原突圍的準備工作。會後,中原局經過精心工作,復員了1萬多人,安全轉移了大批優秀幹部,把部隊進行了整編,並與國民党進行談判,為突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接着,以鄭位三、李先念為首的中原局、中原軍區,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於6月26日巧妙地分三路突圍,進行戰略轉移。

順利完成「中原突圍」後,中原局領導中原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又創建了兩塊新的根據地。

1946年7月,中原局召開了重要的白魯礎會議。這次會議克服了包括中原局委員在內的大部分人急於打回陝甘寧邊區的思想,討論部署了北路突圍部隊在陝南創建根據地的問題。中原局於8月22日發出了《為創建豫鄂陝根據地而鬥爭》的重要指示。指示從創建根據地的條件、發動群眾、建立政權、培植地方武裝、開展統戰工作、籌集給養、幹部使用等諸多方面,以及創建豫鄂陝根據地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和方法等,全面系統地作了闡明。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所轄面積約76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的豫鄂陝根據地,並建立了區黨委、軍區和行署及所領導的5個地委、軍分區和專署,24個縣委和縣政府,堅持鬥爭達13個月之久。隨後,中原局又領導中原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的「清剿」,使豫鄂陝革命根據地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中原局還指揮南路突圍部隊開闢了鄂西北根據地。1946年8月,當中原局了解到南路突圍的一縱等部隊同江漢軍區部隊遭遇嚴重敵情,戰鬥頻繁,武當山的條件相當艱苦後,即迅速作出南路突圍部隊應原地分散,開展游擊戰爭,就地創建根據地的指示。南路突圍部隊正確貫徹了中央及中原局的這一指示,在艱苦的條件下創建了以武當山為中心,所轄面積約5050平方公里,人口約150萬的鄂西北根據地。根據地內亦先後建立了區黨委、軍區和行署,及所領導的5個地委、軍分區和行署,6個中心縣委和縣政府,18個縣(工)委和縣政府,堅持鬥爭達10個月之久。

第三個中原局

解放戰爭進行到第二年,鑑於中原重要的戰略地位及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在1947年5月形成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中間突破,逐鹿中原」的戰略反攻設想。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在6月或稍遲一些時間發起戰略反攻、要儘早着手準備的指示精神,晉冀魯豫中央局於1947年5月15日在冶陶召開會議,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向黨中央建議,專門組織中原局,以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張際春、鄭位三、李雪峰、劉子久、陳少敏等為中原局常委,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翌日,中央復電同意。

中原局成立後,為挺進中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中原局抽調了大批幹部進行整頓,為隨軍南下開闢中原根據地作準備。同時,從各個方面大力培養和提高地方兵團的戰鬥力,着手組編新的野戰軍縱隊。經過精心準備,劉鄧大軍克服重重困難,順利突破了蔣介石認為可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天險,進入了大別山地區。

中原局攜大軍進入大別山後,乘敵空虛,迅速實施戰略展開,以席捲之勢橫掃地方反動武裝,發動群眾創建了大別山根據地。1947年8月底,中原局及劉鄧發出了《關於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的指示》[4],針對創建大別山根據地作了一系列安排和部署。

在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的領導下,大別山區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分糧、分物和分田的鬥爭。經過艱苦的鬥爭,到10月底,33個縣建立了民主政權,大別山根據地正式重新建立了起來。

1948年2月,為了發展中原戰局,徹底粉碎國民黨軍的中原防禦體系,中央決定劉鄧野戰軍率主力轉出大別山。5月,中原局機關進駐豫西寶豐縣趙官營。隨着形勢的發展,中原局轄區範圍越來越大。為加強中原局的領導,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決定》,確定凡隴海以南長江以北至川陝邊區,均屬中原解放區。中原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陳毅為第二書記,鄧子恢為第三書記,以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粟裕李雪峰陳賡謝富治張際春劉子久等12人為委員。下轄鄂豫、皖西、豫皖蘇、豫西、桐柏、江漢、陝南等7個區黨委。

中原局的領導加強後,領導中原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和以「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整黨整軍運動。與此同時,還開展了以建立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工商業、加強財經工作、建設地方武裝、發展教育文化事業為主要內容的解放區建設工作。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後,中原局領導中原軍民進行了大力支援。1949年3月,鄧小平出席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併兼任華東局第一書記。3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開封成立。5月12日,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原局為基礎組建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共第三次組建的中原局勝利完成其歷史使命,不復存在[5]

視頻

中共中央中原局相關視頻

中共中央中原局駐地舊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