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丧子未必是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丧子未必是凶,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原文

  (一)华严五祖纪:唐朝杜顺和尚,有一次到外面去化缘的时候,有一个斋主抱着他的儿子,求和尚给他消灾延寿。和尚定睛对着孩子看了许久,说:“这孩子本是你的冤家,现在应该给他忏悔。”吃完了斋以后,和尚叫斋主把小孩抱到河边。到了那里,他就把小孩子抛入水中。这时斋主夫妇不禁捶胸顿足、嚎哭起来。和尚说道:“请不要闹!你们的儿子还在那里呢!”说着,就用手一指,果然,他们就看见他们的儿子,化作六尺丈夫身,立在水波之上,怒目地斥责斋主说:“你前生拿了我的金帛,还杀了我推入水中。若不是菩萨同我解怨,我是决不饶赦你的!”于是夫妇俩默默然信服和尚的神力了。

  (二)梁敬叔笔记:姚伯昂先生说:“传说人世间的夫妇儿女,有还账的、有讨账的。我于是想起,从前我的一个妹子,当她五岁的时候,出天花很是危急,呻吟床褥,非常哀苦,一连几日夜,叫号不止。我的母亲说:‘这样地受痛苦,为什么不早些去呢?’她听见了,大声地反抗说:‘你们还欠我八千文钱,尚未还清。等你们还了我,我就去了!’我的父亲就差我去关照她说:‘我们一定把这笔钱做你的棺殓费,再加千文烧些锡箔给你。这样你可以快些去了,何必等待着活活受苦呢!’我对她说了以后,她就在这一夜里死了。这样看来,还账讨账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

  (三)梁敬叔先生说:“常州有个甘学究,是以教小学生为生活的。当他的儿子才只三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忽然死了。他只得带着他的儿子,到他教书的馆舍里去养育。到四、五岁的时候,就教他识字读书。这个孩子倒很聪敏,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四书五经都读得烂熟,也可以做教书先生了。每年父子二人教书的收入,凑合起来有四、五十金,除去生活费用之外,还可以稍稍积蓄一些。后来甘学究就预备为他的儿子娶个媳妇。当他们正要行订婚礼的时候,他的儿子忽然生起大病来,病势很是危急。

  在病中,他狂喊着他父亲的名字。甘学究惊惶失措地答应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吗?’他的儿子说道:‘你前生和我合伙做生意,欠我二百余金。某事除去若干、某事除去若干以后,现在应还我五千三百文。快快还我!还了我,我就去了!’说完了话,就气绝而死了。这真是世俗所谓讨债的了。大凡年幼夭折的儿女,多因讨债而来的;不过像甘学究的儿子般,分明说出来的,十个之中没有一、二个罢了!世间一般做父母的不明因果,反为这种讨债的子女悲伤哭泣,不是很可笑吗?”

  (四)纪晓岚笔记:朱元亭有个儿子,生肺病将死的时候,有气无力地自言自语道:“现在还欠我十九金。”这时医生正在开药方,预备给他吃一服人参,可是人参还没有煎好,他就死了。后来算算那人参的价值,刚巧是十九金。这是最近的事实。

  (五)天台有位袁相钦先生,是我的远亲。他有一次在梦中,看见酒坛里现出一个人来,指着他说道:“三百千!三百千!”他就醒了。这时他的妻刚巧生个儿子。相钦本来没有儿子的,所以很钟爱他。这个孩子,四岁生病很厉害的时候,在病中,他忽然叫喊着说:“拿算盘来算账!拿算盘来算账!”相钦突然想起从前的梦,就责骂他说:“讨债鬼!你到我家里四年,我为你花费的,已经不止三百千了!”他的儿子听了这话,就死去了。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报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报恩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恩惠,为着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报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亏负的地方,为着报怨,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怨恨小的,就忤逆父母;大的,甚至为非作歹,闯下大祸,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着的时候,不能得到儿子的奉养;等到死了,还因为儿子的不争气,带着羞耻到九泉去。这是报怨的一种。

  还债是:因为儿子在过去世欠父母的资财,为着偿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倘若债欠得多的,父母就可以终身由他奉养;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读书才得了些功名而丧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财利而身死的。

  讨债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世欠儿子的资财,为着讨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小的债,不过损失些学费聘金;等到债还清了,父母虽希望他成事立业,而他忽然夭亡,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债,那做父母的损失,可就不止此数,必定要废业荡产、家破人亡才罢!”

  这种报恩报怨的因果关系,不独子女是这样,就是夫妻也是这样的。总之,眷属聚会,无非恩仇报复。假使能够互相感化,大家念佛修行,同归极乐净土;那么恩仇眷属化为菩提眷属,就完美到极点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