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两班(朝鲜语:량반 양반 ),亦称士大夫,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贵族阶级。“两班”一词本来指上朝时,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为中心,文官排列在东边,武官排列在西边,即“ 文武两班 ”,之后,两班专指上朝会的官员延伸到两班官员的家族及家门。古代朝鲜对贵族或官员的尊称也是“양반님”(相当于汉语的“大人”)[1]
崩溃概况
两班人口的膨胀一直是两班阶层无法克服的痼疾,两班人口的自然增长,已经使得两班阶层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压力。而自从朝鲜王朝中期以来,历尽倭乱和胡乱,两班与庶民的界限模糊,大批非两班阶层的人口涌入两班阶层当中,两班自此权威一落千丈,以两班为基础的朝鲜王朝政治体制崩溃,朝鲜王朝由此踏上败亡之路。 壬辰倭乱时期,由于战乱等原因,官府能够征召的良民减少,官军无力负担起整个战场的抵抗,而不得不依靠义军作战。因此,对义军的论功行赏产生,从而为贱民、奴婢从良开辟了道路。为数不少的公私奴婢和非两班的良民,通过参加义军而获得官府的嘉奖,或脱离了贱籍,或步入了两班阶层。胡乱当中也有类似的奖赏原则,对建立军功的下层人民授予高一级别的身份。 另外,为了恢复战后蹂躏的社会经济,官府采取了卖官的措施,一批愿意缴纳粮食的富农,跻身于两班行列,通过缴纳粮产而晋位两班的并不局限于富农商人,甚至连公私奴婢、手工业者也乐于此道。后来,这种卖官制度成为了惯例,一旦官府出现经济危机,就大量地卖官鬻爵、出售未署名的任命状,晋身两班成为寻常的交易,两班在朝鲜已经失去了天之骄子的地位。之后,两班的人口迅速上涨,到了19世纪,两班户在总人口的比重,甚至已经达到多数,占了六至七成左右 一方面,下层民众不断跻身于两班行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固有的两班失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沦为乡班(乡下的两班)甚至地位更为低下的劳动者。没落的两班是朝鲜王朝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失意的没落两班往往会与朝鲜王朝发生正面冲突,领导各种民乱对抗官府。在朝鲜王朝后期的洪景来之乱、晋州民乱等等,大抵都是由没落的两班所领导的。
阶级
两班,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世族阶级。古代朝鲜,王族之外的臣民共分成四个阶级: 两班(亦称士大夫) 中人(在朝鲜仁祖以后登场) 常民 [[]]贱民
特色
两班的子弟通过科举和荫职取得官位,同时也通过婚姻关系来维持两班的地位,因此两班阶级具有世袭的特色。在朝鲜时代,两班是士大夫以及其家属集团的代名词,然而“两班”一词的含义本身并非如此。 在高丽时代,将各级官员分为文班(文官)、武班(武人),依据各自的等级授予俸禄。由于在朝堂之上,文官站立于东面,武将站立于西面,因此两班又有“东西两班”、“文武两班”的称呼。而在太祖大王开国之后,也承袭了高丽时代的旧制,形成了新兴的文班与武班,其身份是世代相传,成为朝鲜王朝的统治阶层,垄断了国家一切的利权。 与高丽时代的守旧贵族一般,朝鲜时代的两班从建国初期就一直掌握著国家的经济基础。 在李成桂的科田制改革中,以郑道传为首的功臣从旧贵族手中夺得了土地,而建国之后,由朝廷以各种名目授予的田地(科田)、俸禄(所谓功臣田),以及两班私自圈占、兼并的平民田地,使得两班财不断积聚,而政府税源日益捉襟见肘,两班的经济特权造成了国家的贫弱。 世宗时期以来,两班农庄的扩展到了无法抑制的程度,因为两班的巧取豪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而拥有足够的庄丁、奴婢的两班,又加速对荒芜土地的开垦、并进一步兼并土地,两班的财富因此犹如雪球一般越来越庞大。地方上两班鱼肉人民,获得巨额田租,而政治上,两班也是财大气粗,因此造成的朝廷纲纪紊乱、社会秩序失调,是不难理解的。
分化起端
前面已经提及到,两班的身份是世袭的。但是,随著时日的推移,两班的人口也随之而增长,于是,两班内部产生了争斗,这是一个两班自身优胜劣汰的过程。朝鲜时代,嫡子与庶子的区分非常严格,为了控制两班人口过快增长,自太宗大王时代起,做出了“庶孽禁锢法”的规定。 所谓的“庶孽”,其实是指两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后代,为了减慢两班的人口增长速度,作为庶孽的两班人口,沦落为脱离两班圈子的另一个阶级,称为“中人”,不得享受两班的待遇,而只能充当翻译、医官、捕校等低级基层官员。 而另一方面,两班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的田产,就必然会挖空心思巩固自己的地位,朝廷上出现了士大夫争夺有限官职的斗争,后来,士大夫们个体的矛盾最后上升到门阀的斗争,个体的士大夫不得不相继加入到某个集团中谋取利益,这就形成了党争。朝鲜士大夫之间的斗争,就是由开始的仅仅是不同政见、不同理念,发展到最后的党派林立、不断分裂。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两班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崩溃,同时连带著国家的不断[[]]衰败。
分化发展
朝鲜开国不久,朱子学的分立就已经开始出现。以功臣们为首的勋旧派,以及以坚持节气、拒绝侍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勋旧派以郑麟趾、申叔舟等勋臣为首,继承了大性理学家权近的道统,聚集在汉阳一带,故又称为“近畿派”,是国家的统治核心。 以金叔滋为首的岭南学者,则继承了学者吉再的道统,坚守对高丽王朝的孤忠,成为于勋旧派相对应的士林派,又称为私学派。这是朝鲜时代党争开始之前士大夫势力的基本态势。而这一态势开始出现变化是在世祖大王篡夺端宗大王王位后出现。 勋旧派朝臣中因为拥护世祖与否而分裂成两个派别:以勋旧派正统继承者自居的郑麟趾为首的派别、以不满世祖大王(世祖大王为世宗大王之次子)篡夺王位拥护端宗大王(端宗大王是世宗大王之孙,文宗大王之子)的成三问为首的派别。如此细分,又可以将不满世祖大王的派别分为以“死六臣”为代表的大义名分派别和“生六臣”为代表的节义派。所谓死六臣,即指意图推翻世祖大王、拥立废王端宗复位的金文起、成三问、河纬地、李垲、朴彭年、柳诚源等六人,在世祖大王二年(西元1456年)被诛灭。 所谓的生六臣,是指金时习、李孟专、成耽寿、赵旅、元昊、南孝温等六位不满世祖大王篡位而淡出官场的士大夫。士大夫的门阀之争越往后就愈演愈烈,与勋旧派对立的士林派步入朝廷之后,士大夫的斗争又空前激烈起来。 成宗大王时代(15世纪后半叶),士林势力踏足朝廷,在朝廷急速地推行符合士林派施政理念、而与勋旧派方针利益相悖的政治改革,勋旧与士林的矛盾难以调和,最终在燕山君时代引发了一连串的“士祸”,联绵不断直到明宗大王时代。在此五十年间的士祸当中,屡次遭受打击的士林势力,在朝廷形成朋党,于是,士大夫的斗争又上升到党争阶段。
分化经过
党争阶段的门阀特色,是所谓的“四色”(南人、北人、老论、少论)。而四色门阀总括起来属于东人与西人两个系统。朝鲜宣祖大王初年(16世纪末),由于争夺朝廷的职位,引发起沈义谦和金孝元的矛盾。吏曹参议沈义谦因为反对金孝元叙任吏曹铨郎的要职,而与金孝元反目,从而形成了以金孝元为首的东人党(金孝元家宅位于汉阳东面的乾川洞)和以沈义谦为首的西人党(沈义谦家宅位于汉阳西边的贞洞),此后,东人与西人居然成为世代相传的门阀区别,延续到士大夫的子孙后代。在东西两党分立的初期,东人党占据了政治的主导地位,长期掌握朝政,将西人排斥在外。 因此,在执政圈子当中自然也会分立出不同的派系,这种分立如同细胞分裂不断在执政派别中持续。宣祖大王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以王世子册立的问题为导火线,引发了东人党内稳健派和强硬派的对立,即是所谓的南人党与北人党。倭乱结束之后,北人党掌权,于是又分别分为大北党于小北党。此后,支持光海君(李珲)即位的大北党得势,于是又分为骨北党与肉北党。因为帮助仁祖大王推翻光海君的缘故(仁祖反正),没落了相当长时间的西人党得势,执政五十余年,直到朝鲜显宗大王时代,同样也分裂为勋西党、清西党、山党和汉党等。 此后,令人眼花缭乱的党派之争尚未止息,肃宗大王时代的党争被推向高潮。在懦弱的肃宗大王治理下,朝臣通过各种手段来排斥异己势力。开始,通过王族服制的争论为手段,东人的南人党打倒了西人势力,重掌了朝政,之后又分裂为清南与浊南两派。但是不久之后,西人又再反扑,以谋反的罪名排斥了南人党,再次掌握政权,又分裂出少壮派(少论)与老壮派(老论)。 后来,以朝鲜肃宗大王对张禧嫔的好恶为转移,反对册立张禧嫔之子为世子的西人又丧失了权势,不过后来随者张禧嫔的失宠,西人又再度将南人党赶下台,此后的南人党势力终于寿终正寝,基本上销声匿迹。此后的朝鲜政坛成了老论派与少论派的天下。此后,士大夫的斗争又进入了势道政治阶段,而两班阶层经历了相互倾轧,也逐渐步入衰亡,整个朝鲜王朝终于走进分崩离析、国家败亡的末世。
参考文献
- ↑ 什么是两班制和三班制?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