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两然斋诗存(陈德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两然斋诗存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两然斋诗存》中国当代作家陈德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两然斋诗存

在纷扰尘世中保持内心

的宁静与从容

一一解读庞瑞垠诗集《两然斋诗存》

陈德民

近读当代著名作家庞瑞垠先生的自选诗集《两然斋诗存》,内心颇为震撼!多年来,庞瑞垠先生一直以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文学评论的创作驰骋于文坛,且取得骄人的文学成果,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八五计划”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多项殊荣。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诗词创作也是以其深沉的哲思、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富含哲理、情感丰沛的诗歌世界。他的诗既有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又有对名利浮华、世态炎凉的超然超越,更有对精神自由、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引领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之美、意境之深的同时,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洞见世事、笑对人生的豁达人生观,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本文谨从《两然斋诗存》一书中选取几首庞瑞垠先生的诗篇予以解读,来共同分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及其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言 怀》

孤标傲世在红尘,

枯守陋室节遒劲。

俗世波谲等闲看,

何如吟啸且徐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孤标傲世在红尘,枯守陋室节遒劲。”这两句诗开篇即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诗人以“孤标傲世”来形容自己在纷扰的红尘中的独特立场,既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也体现了他对世俗浮华的超脱态度。而“枯守陋室”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节操。这里的“节遒劲”三字,更是对庞瑞垠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的生动刻画。

接下来,“俗世波谲等闲看,何如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诗则进一步展现了庞瑞垠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从容态度。他将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比作“波谲”,并以“等闲看”来表明自己的超然态度。这种超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姿态。“何如吟啸且徐行”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波折时的从容不迫和潇洒自如。他选择以吟诗长啸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徐行的方式来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他的高雅情趣,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诗人的这首《言怀》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高洁傲岸、淡泊名利、从容潇洒的诗人形象。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个人品质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诗人通过诗句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超脱的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真谛。

《感 世》

细雨柔风秋微凉,

陋室枯坐读老庄。

千古黍离风波里,

万丈红尘鬓染霜。

鹜举霞沉月弄影,

勘破世态慨而慷。

笑煞名利场上客,

荣辱俱忘任疏狂。

人间纵有伤心处,

目送飞鸿且举觞。

诗人在这里充分展现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与洞察。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象、哲学思考以及人生感悟,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艺术画卷。寄寓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百态的独特思考与超然物外的豁达情怀。

首句“细雨柔风秋微凉,陋室枯坐读老庄。”诗人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静谧之景:细雨如丝,轻柔的风带着微凉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诗人于陋室之中,枯坐独处,沉浸于老庄哲学的研读之中。此句巧妙地以自然景致映衬心境,既暗示了诗人的孤寂与淡泊,又揭示了其在纷繁世事中寻求精神寄托与人生智慧的渴望,为全诗奠定了清寂而又深邃的基调。

接下来,“千古黍离风波里,万丈红尘鬓染霜。”诗人将视角由个体的内心世界转向历史长河,以“黍离”典故象征世事变迁、家国兴衰的悲凉,展现出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风雨波涛中的动荡与沧桑。同时,“万丈红尘”则形象描绘出人世繁华背后无尽的浮躁与喧嚣,而“鬓染霜”则寓言诗人对自身在世事沧桑中年华老去、经历磨砺的感慨。这两句诗,诗人以历史与个人的双重维度,生动揭示了世间万物无常、人生短暂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度思考。

“鹜举霞沉月弄影,勘破世态慨而慷。”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鹜举霞沉”描绘日暮时分的壮丽景象,暗喻人生的起落浮沉;“月弄影”则象征着在世事变幻中保持独立、超脱的精神风貌。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与理性审视,以及在历经世事之后,能够以豁达之态,慨然面对、坦然处之的胸襟与气度。这种“勘破世态”的智慧,使得诗人能在纷扰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末尾,“笑煞名利场上客,荣辱俱忘任疏狂。人间纵有伤心处,目送飞鸿且举觞。”诗人对名利场上的追逐者报以冷笑,展现出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超脱与淡然,暗示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坚守。而“荣辱俱忘任疏狂”更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在面对世态炎凉、人生坎坷时,选择忘却荣辱,以疏狂之态洒脱应对的人生态度。最后,诗人以“人间纵有伤心处,目送飞鸿且举觞”作结,尽管深知人间悲欢离合难以避免,但诗人选择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目送飞鸿远去,举杯邀明月,寄寓了其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困厄中不失诗意的生活态度。

诗人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引领读者在品味诗歌韵律之美、意境之深的同时,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洞见世事、笑对人生的豁达人生观,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咏花遣兴》

篱边野蔷薇,缤纷齐绽放。

劝君勿探撷,人间留芬芳。

物我本共生,相容互依傍。

徜徉在雨巷,驻足漫观赏。

雖无觞咏乐,微醺润五脏。

扶栏骋目眺,暮色已苍茫。

官爵非所求,素心远惆怅。

澹泊度日月,宁静阅沧桑。

百年只一瞬,无愧俯与仰。

《咏花遣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花的赞美,更是对生活态度的独特诠释。诗人以花为引,寓哲理于咏叹之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凝眸,对人生价值的深邃洞见,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执着坚守。全诗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启迪。

诗的开篇两句,作者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花景图。野蔷薇于篱笆旁自由生长,花朵繁盛,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此景既是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亦是诗人内心欢愉情绪的外化,瞬间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接着,诗人以“劝君勿探撷,人间留芬芳”的诗句,将读者由对花的欣赏转为对花的呵护,诗人呼吁人们尊重生命,珍惜自然之美,让花朵在原地尽情绽放,将芬芳留存人间。这一转折,既体现了诗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寓含了对生态伦理的深刻认知,即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而非肆意掠夺。

“物我本共生,相容互依傍”,诗人进一步升华主题,揭示出“物我合一”的哲学观。人与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诗人置身于雨巷,驻足赏花,虽无酒宴之乐,却能从微醺中感受到自然的滋养,滋润五脏,陶冶性情。这种物我交融的状态,既是诗人对自我心境的细腻刻画,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追求。

紧随其后的是诗人由眼前花景转向对人生的深度反思。面对暮色苍茫,诗人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以素心坦荡应对世事沧桑。他主张以澹泊之心度过岁月,以宁静之心体味历史变迁。最后,“百年只一瞬,无愧俯与仰”一句,诗人以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时间的深刻洞察,表达了对短暂人生的珍视与无愧于心的人生追求,使人深思。

综观庞瑞垠先生收录在《诗存》中的所有诗篇,既有对亲人过往时光的深情回顾,也有对友人相处的推心置腹的情感表达;既有对大自然和偕共生的赞美,也有对人心不古维利是图等人性之恶的鞭鞑。诗人以澎湃的激情,对生态伦理、人生价值、社会现象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诗句情感真挚,内涵意象多元,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对人生的洞见,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精神境界。堪称是一部集抒怀,思辩、启迪于一炉的上乘佳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深思其深远内涵。[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