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正教修道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东正教修道院有最早建于5世纪的圣撒巴斯修道院、建于6世纪的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以及10世纪以后的建于希腊北部阿索斯山上的众多修道院。俄罗斯东正教修道院出现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由王公和贵族建立。这些修道院是根据东正教会规定而专门供修道士们共同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是修道士们进行宗教活动、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修道院其实是基督教早期禁欲主义的产物,那时有些信徒通常会在苦修士或其他圣人居住的房子边结庐,时刻学习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但这种偏极端的方式并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为了免去麻烦,这些苦修士逐渐远离社区居住。

这些远离社区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读书、祷告,时间长了,这些离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区,这就是修道院的雏形[1]。很多修道院被扩展成建筑群,里面有图书馆、神学院、食堂、宿舍、医务室,甚至还有对外开放的教堂、谷仓、铁匠铺等辅助设施。但无论怎么变换,只要被叫做修道院,里面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单独的静修区域,通常不会对外开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后来多数可以选择出去担任教堂神父[2]或者讲学。

目录

阿索斯山修道院

它是 东正教最早的修道院之一。1080年由来自罗斯的修道士兴建在希腊的阿索斯山上。长期以来,同俄罗斯的东正教会有密切的接触。有25座大小不同的教堂70个隐修区,还有不同用途的建筑物、林地、耕地。修道人数曾达到2000人,该修道院现由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牧首管辖。

基辅洞窟修道院

位于苏联基辅的俄罗斯最古老的男修道院,建于1051年,原为一人工洞窟,内有一套复杂的、深达数公里的房屋和走廊,中世纪前用以居住或作防御工事,洞窟内还修建有教堂、寺院和墓地。12-18世纪修道院逐渐扩大,先后建造了三一圣堂、柯夫尼尔楼、远洞窟和近洞窟教堂及钟楼等建筑物。16世纪末曾获大修道院称号。1926年辟为历史文物博物馆保护区。卫国战争时部分建筑被破坏,1944年逐渐修复和扩建。

谢尔盖圣三一修道院

俄罗斯正教会最大的男修道院,位于莫斯科东北70公里的扎戈尔斯克市,前身为1337年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在莫斯科近郊谢尔盖耶夫森林中建造的一座三圣小教堂和小道房,以后凡愿在此出家的人,必须自造小道房并自辟膳食用地,由此发展成为东北俄罗斯最富有的大型修道院。1774年获大修道院称号。院内有许多在时代和风格都不同的建筑群,主要有:圣三一大堂、圣灵大堂、圣母安息大堂、沙皇宫殿、及历史博物馆。现为莫斯科神学院 及莫斯科和全俄牧首公署所在地。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

它是俄罗斯东正教男修道院,为纪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战胜瑞典人,于1710年建于圣彼得堡,1797年改称为大修道院,其地位很重要,对俄罗斯的政治、宗教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曾发生过影响。

波恰耶夫圣母安息大修道院

它于1240年由基辅洞窟大修道院的修道者们所见,是16-17世纪民族宗教反对把本地居民天主教化的中心,天主教在当地横行,该院遭到关闭,后来又恢复活动。1713-1831年遭到合并派占领,1833年改称为大修道院。竭力宣传对各种显灵物的崇拜。

索洛维茨基修道院

俄罗斯正教会男修道院,位于俄罗斯北部索洛维茨基岛上,建于15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修道院城堡式,其建筑群有16世纪的城墙及塔楼、圣母安息大堂及斋堂、主显圣荣节大堂,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报喜教堂,17世纪的石砌殿堂。为当时俄国北部的宗教中心和大封建庄园。17世纪中叶,莫斯科牧首 尼康进行礼仪改革时,是分裂派活动之一,也是沙皇政府和教会流放反对派之地。现为历史建筑保护区。

新圣母修道院

它是俄罗斯东正教女修道院,建于1524年,位于莫斯科。创建人为大公瓦西里三世,主要用于监禁被贬黜者。

达尼洛夫修道院

它是俄罗斯东正教男修道院,为达尼洛夫·亚力山德尾气齐全公爵所建,位于莫斯科城南边,对保卫莫斯科免受鞑靼人袭击起了一定作用,十月革命后关闭,停止一切宗教活动,现归还教会使用,是俄罗斯东正教会牧首在莫斯科市内办公的地点,教会对外联络部设于此。

圣凯瑟林修道院

希腊正教会隐修院,位于西奈半岛穆萨山北麓山谷中,6世纪时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命令修建。相传摩西曾在此地遇见上帝显现于荆棘火中,因而被视为安全和神圣之地。修道院以其偏远的地理位置而躲过了8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和多次战乱,保留下古代圣像等艺术珍品和约3000种手稿,包括希腊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格鲁吉亚文和斯拉夫文典籍。德国学者替申多夫曾于1844年和1859年两次来此探访,发现了震动学术界的4世纪希腊文 《圣经》抄本,即文明于后世的“西奈古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