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方散文2016年優秀作家個人作品集(胡安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方散文2016年優秀作家個人作品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東方散文2016年優秀作家個人作品集》中國當代作家胡安同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東方散文2016年優秀作家個人作品集

胡安同先生的文集即將出版,這是他多年業餘執着筆耕的結晶。他囑我作序,給讀者閱讀提供一個指向,一個抓手。認識胡安同先生多年,讀過他的不少篇章,自認為對他有所了解,於是,我欣然接下了這活兒干。

在當今世道,胡安同先生是條漢子,愛憎分明,磊磊落落,把「劍膽琴心」四個字送給他很是恰切。思慮天下與兒女情長,在他的言行和文章里,是長江大河一樣汩汩滔滔的旋律。他的深情,他的依戀,他的愁苦,都在他的文章里深情回眸;他的憤慨,他的不平,他的無奈,盡在他的字裡行間橫眉立目。這本書沒有白水,沒有扯淡,沒有告白熊,它有溫度、有厚度、有血性。這是一本能增加體溫的書,它會照亮讀者心中潛藏多年甚至逐漸暗黑了的許多美好情愫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文。胡安同先生的文章底氣來自養育他的那方土地。土地是文章的底色,河流是大地的詩行。作家就是飽蘸着流水在土地上抒情。

《那一場青春的邂逅》作為卷首之作,讀來盪氣迴腸,令人激動難抑。那史河,那校園,那班級,那老師,那青春而羞澀的面龐,那點點縈懷的舊事,那影影綽綽的戀情,那命運攸關的升學奮鬥,那金榜題名的喜悅,那落敗榜外的黯然,那峰迴路轉的追求……都鮮明地躍然於破敗而貧窮的時代背景上。振一下那暗淡灰黃而落滿灰塵的幕布,噗噗落下的都是紅彤彤的日子,喧譁起伏的笑聲,以及彎彎曲曲向前延伸的土路上大大小小的千層底的布鞋印記,而窮苦歲月里,青春的吶喊與騷動都只能緊緊藏在幕後。《那一場青春的邂逅》可看作「胡安同版」的《致青春》、《山楂樹》、《青春萬歲》,甚或《塔鋪》……胡安同先生和他同學邂逅的那場青春之花,雖然開在史河岸邊的校園裡,卻能實際開啟那個時代所有過來人的青春之旅,令人怦然心動,迴響不已。「那些日日夜夜,那些歷歷往事,一直盛放如花,在記憶葳蕤的青藤上搖搖曳曳,也早已成了我們心靈深處最美的人生風景,並註定成為撫慰心靈的恆久追憶。或許,當我們在滾滾紅塵中跋涉疲憊時,於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一定會和那些記憶的花兒猝不及防地迎面相撞。於是,那些人,帶着青澀的淺笑,全都在記憶的廣場中穿行匯聚了。」(《那一場青春的邂逅》)我們不得不感慨,逝去的是歲月,青春永不凋零

農耕文明的沒落和鄉村美麗的淪陷,是胡安同先生心中洶湧的痛楚。1960後的群體,總是用疏疏落落的籬笆將傳統的鄉村生活牢牢地攏住,夢醒時分,心中揮之不去的是那些老屋、老樹、老牛、老井、老塘,更有福氣的還有老腔、老河,這些農耕文明的因子,已深切融入了這代人的血液,幾乎成了他們鄉愁、相戀、鄉情、鄉音、鄉憶的寄託。那個時代很慢,很貧困,可那時水是清澈的,山是蔥綠的,飯菜飄香,人情淳樸,是純色純香的鄉村生活。但是,這種生活正在轟然倒塌,被以建設的名義,以改造的名義,以擴展的名義,堂而皇之地踐踏。胡安同先生的散文里充滿了對鄉村文明零落作古的疼痛。這種情感在《痛苦穿透的村莊》一類散文中集中地得以展示。

當然,對於鄉村的留戀更多的是通過對既往生活的「憶舊描繪」的形式深情而智慧地表達出來。《羊行之河》、《吃山》、《老井》、《茅檐低小》等篇章都很有代表性,這些文字讓我們感受到記憶與美麗同在,勞動與幸福共存。「羊行河邊兩岸高高低低起伏的河堤長滿了巴根草,附近人家的牲口一大早就嘰哩哇啦地覓食了。頭染了顏色的,腳系了布條的,嘴烙了記號的,翅膀剪了的,花的,灰的,黃的,白的,黑的,黑白相間的,雞鵝牛羊等熱熱鬧鬧地啄食,啃草。噗噗噗噗,短促,繁密;噗嗤噗嗤,渾厚,有力。草窠里,螞蚱綠瑩瑩的,細長,是雞們爭先追逐的美味。」(《羊行之河》)「綠茸茸的田間此起彼伏,該是春天最樸實的音符吧。田犁完了,還要灌水,羊行河的水被引過來,把新翻的土淹沒。栽秧前,先貼田埂。田埂很窄,土也不厚,黃鱔螃蟹這一類的東西就會經常在下面打洞,再加上牛踩豬拱,田埂很容易漏水。貼田埂就是把這些漏洞堵住。這以後,就是耙田、操田,再接着,就是栽秧了。此時,每一塊田都盛滿了水。站在高處,放眼望去,整個羊行河流域,只有兩種顏色:青和白。青的是樹,是草,白的是一塊塊水田,綠線一樣的田埂,很隨意地把那些水田畫出了各式各樣的形狀。而秧苗一插,那些白亮的水田就有了疏疏的綠,波光從疏離的綠中射出來,給人一種沉醉的迷離感。再過一段時間,綠色蔓延,白亮的水田消失了,翠綠掌控了一切。此時,只有羊行河的水是清亮的,哇啦哇啦,左拐右拐,跳着叫着喊着,不管不顧地一路向前。」

胡安同先生對他熟稔的農事滿懷深情,而農事又永遠美麗在記憶深處。遺憾的是,傳統的農事正疾步走向歷史深處,甚至連頭都不回一下。

[1]

作者簡介

胡安同,生於清照故里百脈泉畔,自幼學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