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庠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庠乡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北部海域,有岛礁20多个,除东庠岛外全部无人居住,距县城14千米。面积4.46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葫芦澳为天然避风良港,客轮通流水镇。[1]

中文名称: 东庠乡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电话区号: 0591

邮政区码: 350400

地理位置: 平潭

面 积: 4.46平方公里

人 口: 1.04万人

方 言: 闽语—闽东话—福州话-平潭腔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机 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

火车站:平潭站

车牌代码: 闽K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设东庠区,民国10年后属一区;民国20年改属二区;民国26年1月,属一区辖下的东庠保;民国28年9月设东庠乡,仍属一区;民国31年8月并入中正乡;民国33年7月复设东庠乡;民国38年9月,属一区;1952年7月属六区;1956年3月属中楼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仍设东庠乡;1958年8月改属流水分社;1961年成立东庠人民公社;1984年9月复设东庠乡。东庠乡以渔业为主,素与塘屿并称为“金东庠、银塘屿”。

行政区划

辖南江、澳底、东风、澳星、东进、鲎北、东霞、湖边8个村委会。以渔业为主,盛产大黄鱼、带鱼、马鲛鱼、毛虾、紫菜,有名贵海产品青缘锯蟹。

渔业发展

清朝以前东庠就是一个鱼货集散地。清康熙年间是一个汛地。东庠镇的西部是农业区,东部是县重点渔区。50年代至60年代初,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海水养殖较少,渔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渔船595艘,3343吨位,多为非机动船。1963年粮食总产量2067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4.1%;渔业总产量7603吨,占全县的23.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农业生产得到加强,抗旱排捞能力不断提高。渔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增强,渔业生产开始向外海发展,并拓展国内其他渔场。1978年农业总产值1417万元,其中渔业产值908万元。粮食总产量2953吨,渔业总产量1.10万吨。80年代以后在发展渔农业生产的同时,其他经济发展迅速。渔业生产贯彻养殖、捕捞、加工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外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滩涂养殖发展迅速,养殖蛎、蛤、海带、紫菜、贻贝等。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镇、村办企业迅速发展,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达10多种,成为平潭县重要的出口基地。1995年,全镇拥有渔船524艘,1.34万吨,已形成3个千亩养殖片,海水养殖面积达2800亩,镇、村办企业101家,产品出口的有40多家。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1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6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渔业总产值5450万元,工业总产值8237万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占全县出口额的80%。渔业总产量4.13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26.6%。

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东庠是个海匪出没无常、人民生活贫困、交通闭塞的孤岛,经济以渔业为主,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发展东庠门海域的定置网生产,建立国营东庠门渔场,特产金蟳、虾皮、丁香鱼和紫菜,闻名省内外。1963年拥有渔船211条,1036吨位,其中机帆船仅1艘,渔业产量2126吨。随后发展外海围缯,渔业生产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拥有渔船268艘,总吨位1658吨,其中机动船185艘1431吨位,渔业总产量4826吨。改革开放以后,培育以海洋经济为主的产业群,拓展近海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海洋运输业发展迅速。随着渔业的发展,相关的造船厂、机修厂、冷冻厂、水产品加工厂等相继建立。同时修建了南江和东庠门码头,铺设海底通讯电缆和电力电缆。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0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934万元。渔业总产量8928吨,总产值2630万元。拥有运输船40艘2万吨位,年产值1000多万元。

计生工作

专项服务

东庠乡干部驻村,开展计划生育专项服务,是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提高群众满意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计生队伍减轻计生部门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它的特点和方法是:责任到人,分类指导,管理到位,服务到家,利益挂钩。首先,要提高素质,包括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及计生科普知识。其次,要明确任务,使干部深入基层,及时把党和国家的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传送到育龄群众中去。再次,形成机制,树立典型,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实行驻村干部与计划生育工作同奖同罚,落实责任追究办法,对计生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予以提拔重用,出现重大失误的要酌情追究有关责任。

视频

平潭东庠岛的变迁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