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东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峰镇为地名,我国同名乡镇主要有: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部,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位于资阳市雁江区东南部,是距城区33公里的一个新建小城镇。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30260公顷,常住人口30220人 。[1]

中文名: 东峰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建瓯市

面 积: 30260 公顷

电话区号: 0599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30220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闽H

历史沿革

早在约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周时属七闽地。南宋建安墩人(今东峰桂林村)谢璧,于宋理宗开庆元年登第六名进士被选为附马,南宋德佑六年,谢璧抱病统率1.7万人北上抗金,写下东峰光辉历史。1913年东峰为建瓯县东区永和乡,1941年至1947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东南训练班、东南电讯班曾办于此。建国初为福建建瓯第一行政公署、建瓯县第三区,1958年改东风公社,后更名东峰公社,1984年建镇。1997年,辖东峰、南源、大漈、井岐、长溪、坤口、记源、桂林、大房、坪林、霞镇、东山下、东溪口、铜场、杨梅、裴桥、长源、岚下、溪东、吴林、石呈、江垱、漈下、后房、湍下25个村委会和东屯居委会。溪东、吴林、石呈、江垱、漈下、后房6村析出设立顺阳乡。

地理气候

境内以低丘陵为主,东峰镇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300天,年平均气温18.9℃,降雨量1606毫米,平均海拔110米。境内以低丘陵为主,溪河纵横,水系发达。

自然资源

境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该镇农村产品资源丰富,素有“林海粮仓”之称,截止2009年11月,拥有山地30.59万亩,其中有林地2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7%,木材蓄积量达92.5万立方米,境内设有记源采育场和小桥采育场部分工区,每年为国家提供木材2-3万立方米,是闽北主要林区之一。该镇矿产资源也很丰富,截止2008年8月已探明的有铜、铅、锌、铝、铁、银、钨、煤、金、砂钼、石英、花岗岩等,铜场矿山为全市最大的多金属矿,其中铜矿为全省第二大铜矿。

经济建设

该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茶果优势、挖潜力,沿河沿路抓开发,工贸流通建市场,人才科技创效益”的发展战略,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截止2006年,该镇山地30.59万亩,其中有林地28.2万亩,木材蓄积量92.52万立方米;水田4.66万亩,年产粮食21119吨;水果23165亩,产量27575吨,其中柑桔19706亩,产量26500吨;茶叶12806亩,产量820吨。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20456万元,工业总产值27550万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0695万元;财政收入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8元。该镇积极探索山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营造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农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崛起、商贸流通兴旺、科技含量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的经济强镇。农业上,围绕“打造绿色生态、规模高效现代农业”的目标,确立了粮、茶、果、菜、林、竹、菌、牧八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以芦柑为当家品种的万亩优质水果、以北苑御茶和百年矮脚乌龙为特色的万亩茶叶和以坤口、井歧、桂林村为主的万亩蔬菜及东山下、大际村为主的万亩毛竹基地。工业上,建设了省级莲花坪工业园区、北苑工业平台和桂林工业小区等三个工业开发区,培育了华宇竹业、中铭茶业、金田木业、江源食品、天健光学、成龙茶厂等龙头企业。商贸流通上,先后建成了闽北峰歧果蔬中介批发大市场、坤口大棚蔬菜交易市场、桂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农副产品交易场所,促进全镇农副产品流通销售。在集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先后建成了建瓯市乡镇占地面积最大的“北苑公园”和占地7100多平方米的融防洪、群众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江滨公园”,集镇南桥街、直街、环镇路三条商贸街联成一体,改善了镇容镇貌,带动了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教育,拥有12年制教育服务网络,教育质量在建瓯市名列前茅;积极引进新技术和人才,工农业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达75%。

区域概况

建瓯市东峰镇位于福建省建瓯市东部,鹫峰山脉西面,与东游、玉山小桥、小松、龙村、顺阳六个乡镇相邻,因当时境内有凤凰山、龙头山、九仙山三座名峰故名。省道瓯政路贯穿全境,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东峰镇,旧称东屯。距城25公里。东经118°22′~118°42′,北纬26°57′~27°13′。东与东游镇相连,南与小桥、玉山乡毗连,西与芝城镇接壤,北与小松、龙村乡交界。宋代,东峰属原祐乡吉苑里。明朝改属永和乡吉苑里。民国2年属东区永和乡吉苑里。民国22年划归东游区(2区)管辖。民国32年设立东峰乡。1949年解放后,设立第三区公所。1952年改为第九区,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改名东峰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镇),成立东峰镇人民政府,驻地在东屯。1988年下辖1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2个良种场,124个自然村,200个村(居)民小组。

基础设施

该镇1996年完成集镇农贸市场基建工程,建成移动电话接收基站一座,日产3000吨的集镇自来水厂整改全面完工。1999年接通全镇二十个村(场)程控电话并扩容到4500多门。截止2008年5月,该镇有小(二)型以上水库6座,总库容达1976万立方米,引水工程3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东河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总量43.8万立方米,需投资4100万元,工程完工后,可满足灌区5.6万亩农田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需求。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初完工,投入资金415万元,完成渠道防溢工程22公里,除险加固工程7.4公里,第二期工程正在勘测设计中。2000年建设成建瓯市乡镇级占地面积最大的北苑公园。1998年集镇由每月一墟改为每月三墟,集镇所在地规划建设南桥街、直街、环镇路三条商贸街。并且先后建立闽北柑桔批发大市场、峰歧果蔬批发市场、桂林农贸批发大市场、坤口大棚蔬菜简易市场等一批交易市场,促进全镇农副产品的销售。2003年1月1日对莲花坪工业园区一期1200亩推土、排污、排水管网、水泥路等“六通一平”开始建设。

社会事业

在科教文卫事业方面,1994年该镇被省政府授予“教育强镇”光荣称号,1997年顺利通过了省“两基”验收。截止2009年11月,该镇有村完小20所,在校学生4911人,教师254人;中学2所,有学生3648人,教师职工213人,该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得到发展。1982年创立了南平地区首家乡镇文化中心,占地面积12800平方米,拥有设施70余万元,现有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6座,村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家庭电视机普及率100%,1996年在闽北首家实行市、镇、村三级电视光纤传输联网,开播了26个电视频道,同年6月顺利通过了省科技示范乡镇的验收。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水平进入创一级甲等医院的行列,计划生育摘掉后进的帽子,全镇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该镇文化站创办于1980年3月,(是建阳地区第一个创办集镇文化中心的乡镇)。现主要设施有,一栋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80平方米的二层综合文化活动楼。内设有电视厅,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棋艺室,书画工作室,成人文化教室,资料室,乒乓球室等。一座配有35毫米放映座机的电影院,一个标准篮球、羽毛球综合体育场,一处五件套体育健身器材大众健身场。文化站坚持开展文化体育及阵地活动。每逢“五一”、“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都组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国像棋等体育比赛及谜语竞猜,方言故事等,每年都组织举办一至二次文艺演出,各项活动有声有色受到群众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表彰。于1981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1991年10月再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称号,八二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91年被省文化厅列为省“繁荣社会文化芳草计划示范点”,先后多次被省、地市文化部门评为文化体育先进集体,特级文化站、百强文化站和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视频

建瓯市东峰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