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钳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国内分布较多的蝎子是东亚钳蝎,通常是在农村饲养常饲养用做药用,不作为宠物。身体一般可分为3部分,即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全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也有的把蝎体直接分为躯干部和尾部2部分。近几年由于蝎子价格不断炒高,药蝎,商品蝎,还有地域概念的沂蒙蝎,来打价格战,其实以药材角度来讲,功能都基本一致.[1]
东亚钳蝎 |
中文名称:东亚钳蝎 拉丁学名:东Buthus martensii 科目:钳蝎科 |
简介
千百年前它被人类封为“五毒之首”,若干年后它还只能在黑暗里爬行,因为它怕光、怕水、更怕风……人类怒叱它的凶残,它却找不到机会说辨,因为自己的幼子也逃不出它的双钳。
东亚钳蝎,是在我国蝎群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体型不大,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属变温动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蝎子自古被树为五毒之首。是因为它天性凶残狠毒,传说母蝎会把刚出生不久的幼蝎吃掉,人们也常用蝎子比喻恶毒的妇人。加上丑陋的外表,可以说蝎子几乎到了人见人打的地步。虽说被它蜇到的确疼痛难耐,叫人痛苦不迭;虽在一些地方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让人心存忌惮。但蝎的本性并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那般贪婪,母爱也同样洋溢在它身边。
生物学特性
东亚钳蝎属节肢动物门类,原为野生,一年生一胎,后经人工养殖,通过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促使钳蝎正常生长发育,现一年可生二胎,它是一种珍贵的药用动物。人工养蝎投资少,占地小(每平方米垛成立方可投放种蝎2000只左右),业余时间管理即可,室内外都可饲养。
东亚钳蝎是冷血动物,本身是一种毒物,一般不会传染病害,不用防疫,即使是由于干、湿、挤、压等环境因素造成伤亡,有的蝎仍可制成药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蝎子以黄粉虫、蔬菜、果叶均可作饲料,在恒温养殖(无冬眠养殖)情况下,饲养8-10个月为成蝎。按每只蝎年产二胎,胎产子25-35只,仔蝎长至成蝎需9个月,按商品蝎每只0.4元计算,利润十分丰厚。而当前市场需求大,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每克(干毒)国际市场价格高达1000美元,人工养殖东亚钳蝎发展前景广阔。
雌雄交配受精后经过卵化期,胚胎发育期,约110天左右的时间以仔蝎形式分娩;幼蝎6次蜕皮后长为成蝎;食料以软体多汁昆虫为主:对温度和湿度有正趋性,对强光与声响、振动有负趋性;体内各种酶表现最大活力温度是35-40℃。
根据蝎子对光线的负趋性,将蝎子长时间培育在阴暗的环境中,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也就逐渐消除了昼夜节律的影响,根据蝎子对温度的正趋性,长期使蝎子生长在温度相对恒定的环境中。经过几个世代的适应,蝎子的生长期由原来的三年进化为8-10个月。
生理习性
1、东亚钳蝎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性情较谨慎胆小且神经质,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3、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生长概况
一般情况蝎子在野外生活,从仔蝎到成蝎约需4年时间;而在一南方和温室饲养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
蝎子在野外生长一年中可分为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和复苏期。
1、生长期:从清明到白露(约150-160天),这是蝎子全年中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最佳时期。
2、填充期:从秋分到霜降(大约40~50天),蝎子积极贮备营养,做好入蛰前的准备。
3、休眠期:从立冬到雨水(约120~130天),蝎子的生长发育完全停顿,处于休眠蜷伏、完全不吃不喝的状态。
4、复苏期:从农历的惊蛰到清明(大约30~50天),处于休眠状态的蝎子逐渐开始苏醒出蛰活动。
温室(南方)饲养蝎子,则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在食物丰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8~10个月,仔蝎便可长为成蝎;母蝎在一年之中可以繁殖2次,从而基本上改变了蝎子的生长时间和繁殖周期。
食性:食料以软体多汁昆虫为主。
护理:对温度、湿度有正趋性,对强光、声响、振动有负趋性;体内各种酶表现最大活力温度为35-40℃。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其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之下,蝎子就不太活动,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比较少,其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及生长发育加快,产仔和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则蝎子很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就很快死亡。蝎子活动与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是35~38℃之间。因此,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蝎子生长、繁殖和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蝎子,如果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大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和隐蔽起来;当阴雨的天气,地上有积水,其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侵害,蝎子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里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间残杀。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绿色光下活动。蝎子对各种强烈气味,如油漆和汽油、煤油、沥青及各种化学品及其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与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将它们吓跑,终止吃食和交尾繁殖、产仔等。
生命周期
蝎子的一般寿命大约8年左右,而繁殖产仔期约有5年左右。按生长发育阶段为分为1-7龄蝎、孕产蝎。其中1-7龄蝎的年龄不是按年度计算,而是按脱衣次数计算。在温室条件下仔蝎的4天左右可长到1~2龄;50天左右可长到2~3龄,105天左右可长到3~4龄;160天左右可长到4~5龄;215天左右可长到5~6龄大约;280天左右可长到6~7龄。
研究成果
实验室进行了东亚钳蝎的毒素组学研究,在蝎毒素学研究领域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27篇发表在国际SCI源刊,已跻身于国际毒素研究前沿。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东亚钳蝎毒腺细胞cDNA文库,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成功地从该cDNA文库部分克隆子中筛选到100多条蝎毒素全长cDNA序列,其中80余条是新的蝎毒素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有效地保护了我国东亚钳蝎的毒素基因资源,为我国传统毒素药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对东亚钳蝎的毒素基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发现了它们具有相似的前体和基因组织结构。进化分析揭示这些毒素基因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而它们所编码的蝎毒素多肽包括钾通道阻断剂、钠通道调节剂、氯通道抑制剂、抗菌肽、抗癫痫肽等。这些数量众多和功能趋异的基因表明蝎毒素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在东亚钳蝎中蝎毒素基因存在多态性以及多拷贝,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蝎毒素生物多样性的机理:祖先基因通过复制和突变、缺失或插入,产生了数量众多和功能趋异的蝎毒素基因超家族。成功地建立了蝎毒素多肽的表达和纯化系统,对一系列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医学药用价值的蝎毒素基因进行了表达和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蝎毒素蛋白,为大规模开发和应用蝎毒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采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鉴定了重组蝎毒素蛋白的离子通道调节功能,并进一步在动物水平上对重组蝎毒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鉴定。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计算机模拟新技术,采用氨基酸残基定点突变的方法对蝎毒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利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揭示了蝎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功能氨基酸残基及其在空间的分布,阐明了蝎毒素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从空间结构水平上发现了蝎毒素采用不同活性表面与离子通道相互作用,在蛋白质空间结构水平上解释了蝎毒素的生物多样性,加速了蝎毒素作为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分子设计和药物研发。
东亚钳蝎基因组已完成测序:为了探讨蝎子长期生存及适应模式潜在的遗传特征,研究人员对东亚国家数量最多的物种:东亚钳蝎进行了基因组测序,预测其中包括了32,01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尽管东亚钳蝎看起来进化保守,然而相比于经历各种不同形态和生理学改变的昆虫,东亚钳蝎发生了更大的基因家族更新,表明蝎的分子进化与形态学进化相互分离。基因家族扩增富集于一些基础代谢通路、信号传导通路、神经毒素和细胞色素p450,以及共有及蝎谱系特异性基因家族之间扩增呈现出的不同的动态,揭示了蝎长期适应的机制。基因组及转录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重要的遗传特征与捕食、夜间行为、进食与解毒作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