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井岭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井岭乡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地处壶关县东南部,东与树掌镇相连,南与晋城市陵川县交界,西与店上镇百尺镇接壤,北与石坡乡搭界,乡人民政府距壶关县城约30千米,行政区域面积78.2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东井岭乡户籍人口为18066人。

1949年,属壶关县东井岭区;2001年3月,将常行乡并入东井岭乡。截至2021年10月31日,东井岭乡辖21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东井岭村。[1]

基本简介

东井岭乡属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辖乡,乡政府驻地东井岭村,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5°59′,东经113°20′。东与树掌镇相连,西与店上镇、百尺镇接壤,北与石坡乡搭界,南与晋城市陵川县交界。1949-1955年属四区。1956-1957年属郭堡庄乡。1958年属驻南行头村的战斗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常行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东井岭人民公社,驻地东井岭村。1984年改称东井岭乡。2001年撤并乡镇时与原常行乡合为一个乡镇。东井岭乡工会联合会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组建。距县府28公里,截止2008年,全乡30个行政村。平均海拔1356米,版图面积7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989亩,土地面积118903亩,有林面积58000亩。

行政划分

全乡共辖30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共4989户,18151余口人,辖东井岭村、郭堡庄、口头、高岸上、三郊口、东脑后、石盆、大井、东掌、南岸上、碾谷驼、南湖、牛家掌、塔店、上庄、贾庄、常行、北行头、南行头、罗掌、崔家庄、西河沟、东马安、西马安、南凹、合观、城寨、岭后、盖家川、西坡,其中农业人口16500余人,35个党支部,人均收入3000元。

自然资源

全乡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北部为石质山地,南部为丘陵山地,有少量煤炭资源。辖区内全年干旱少雨,无霜期约125天,年降雨量约200毫米,一年一作。农业经济以种植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薯类等。2011年,煤炭资源整合,山西煤销东井岭煤业在原乡办小炭窑煤矿投资发展。

2011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0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50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粮食总产量达到760万公斤,较上年同比增长7%。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巩固传统农业种植,继续推广玉米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旱作农业技术,狠抓旱地西红柿的试种,认真落实玉米直补和玉米丰产方资金补贴政策。加大养殖业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壮大养殖规模,全乡新增规模养殖大户10余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2011年,全乡煤炭资源整合后,山西煤销东井岭煤业有限公司在辖区内投资发展,现已达效,进一步壮大和巩固了全乡工业支柱,提升结构调整。[2]

交通

长(治)平(城)公路、荫(城)林(州)公路两条省道贯穿全境,东南(东马安村--南行头村)线连接南北直通乡镇,到县城只需30分钟,到长治市区也不过50分。

荫林公路【327省道】全长77公里,西起长治县的荫城镇,东到河南林州市,途径壶关县百尺镇、东井岭乡、石坡乡、桥上乡,这条路是在前任省委书记胡富国的策划和带领下,总投资1亿两千万修建的晋煤外运专线,实建于1989年,在山西省政府和长治市政府的共同关注下1992年开始改造和修建此路,96年铺油97年10月6号剪彩通车,是山西的第十三条晋煤外运公路,壶关境内有71公里,有45公里盘旋在大峡谷内。

长平公路【225省道】北起长治市区,南至陵川县平城镇,途经壶关的龙泉、店上、东井岭、树掌4个乡镇,分别与壶关的三条主要干线壶龙线、四赵线、荫林线交汇,有壶关的"中轴线"之称。该线南段东井岭至平城段于2003年通车,北段长治至壶关县城段一级公路于2004年竣工,而中段壶关县城至东井岭作为长平线的咽喉路段,因其沿线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地质复杂,近十几年来虽经多次建设改造,仍没有彻底解决线形蜿蜒曲折、道路宽窄不一、险桥险路众多等问题。200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路部门的支持下,壶关县委、县政府将长平二级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全县交通状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在年初三干会上将其列为全县的39项重点工程之一,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协调落实工程责任,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整段工路施工中,动用土石方60万立方米,修筑涵洞17道,砌筑防护工程近5000立方米,路面铺装2.4万平方米。

长平线壶关县城至东井岭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沿线60多个村庄群众行路难的历史,而且与长壶一级公路、荫林公路连通,将长治市区到壶关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的距离缩短了17公里,节省时间半个小时以上,成为该县建成的又一条兴县富民的高等级公路。

文化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上党梆子(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晚,在东井岭村开始上演,到四月十二晚结束,共三天四夜的文化大餐。)

上党落子(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晚,在郭堡庄村开始上演,演出共三天四夜。)

河南豫剧(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晚,在塔店村开始上演,演出共三天四夜。)

碾谷驼村、大井村、南湖、罗掌、崔家庄、北行头、南行头等村庄各具特色的文化演出每年都会上演,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

教育事业

2010年全乡有东井岭中学、常行中学、北行头中学3所中学,共有教职工54人,学生650余人;全乡共有小学23所,教职工90名,近800名学生。

卫生医疗

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6名,病床16张,设有内科、妇幼、疾控、化验室、放射科、B超、心电图。有村级卫生所30个,村医30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4.5%。

风景名胜

红色革命纪念博物馆

常行民兵窑洞保卫战旧址纪念馆,位于壶关县东南30公里的东井岭乡常行村。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占壶关县城后,国民党二十七军占领了壶关南部地区并成立了国民党政府,驻扎常行村。该村民兵在共产党领导下,与罗掌、崔家庄等村民兵成立了联防区,不但保卫家乡,除奸锄恶,还常袭击陵川的草坡、平城一带的敌人。侵占在陵川的日寇对常行民兵恨之入骨,常到常行扫荡、袭击。

一九四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夜,日寇的一个小队长带领伪山西剿共军第二师及投敌的国民党保安五中队共五百余人。从陵川县城出发,夜袭常行村。站岗巡逻的民兵发现日军后,急忙向村政治主任徐海水、村武委会主任徐顺孩、民兵队长张小保保报告了敌情。他们立即决定,由徐海水、徐顺孩组织群众进洞,由张小保带领全村17名民兵到村外阻击日军。他们机动灵活地对付各路敌人,首先在村南边的小松坡下和敌人接了火,接着村西、村北响起了枪声。预先埋下的地雷纷纷被敌人踏响,敌人一时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村,使全村群众安全进入窑洞。民兵在张小保的指挥下,边打边往碉堡撤退。日军发现碉堡后开始围攻。张小保和民兵们一阵狠打,日军丢下6具尸体撤了下去。接着,又攻了几次都被民兵们打了回去。恼怒的日军将数门迫击炮一齐对准了碉堡,碉堡被炸塌,张小保和民兵们迅速转移到洞内。日军看着黑洞洞的窑洞谁也不敢进去,只是在洞口转来转去。张小保在洞内布好防线,利用敌明我暗的优势,不断袭击敌人。他端起枪,对着洞外连发两枪,两个鬼子中弹,立时毙命,几个民兵趁着混乱又冲到洞口,向外扔了一阵手榴弹,炸得日军血肉横飞,哇哇乱叫。敌人始终不敢入内,只是举枪向洞内乱打。

第二日,日军从洞顶挖了一个口子,又把一捆捆柴草堵在洞口点燃,企图把民兵和群众呛死在洞内。过了两小时,敌人见洞里没有动静,以为洞内的人全部被呛死了,几名日伪军蹑手蹑脚摸进洞内,没走多远,就被民兵"啪啪"几枪放倒。一个日军官听到枪声,趴到新挖的洞口往下窥望。张小保眼明手快,朝洞口一枪打去,日本军官应声栽下,身上的指挥刀被张小保缴获。日军恼羞成怒,扔了一阵手榴弹后,又向洞内推进了大量石块、泥土等物,两个洞口也用石块封死,想把村民们闷死。当时,在窑洞的南端有一个暗口,敌人还未发现,张小保和徐顺孩迅速组织群众靠近了暗口。这样,敌人想呛死和闷死他们的阴谋也失败了。

洞里有粮无水,民兵和群众强忍着吃了两天生小麦,就再也咽不下去了。第三日,小麦吃完了,每个人都遭受着饥饿、干渴和烟熏的折磨,有些人实在顶不住了,就喝起尿来。张小保赶忙同徐顺孩商量,决定派3名民兵从外面找些吃的。民兵从暗口子出去,悄悄从地里刨了100多个土豆回来分给了乡亲们,同时,他们又让一名民兵绕过敌人的包围去区上报信。坚持到第四天,敌人使尽了惨绝人寰的最后一招,把"毒瓦斯"扔进洞里,徐发青、徐根枝、徐玉山中毒倒下,壮烈牺牲。25日早上,壶关县武委会、独立营和区干队,配合界北各村民兵共计千余人直奔常行村向日军猛烈开火。张小保和民兵们听到枪声,立即冲出窑洞,追杀敌人,日军丢尸弃械狼狈而逃。他们带领常行村民兵机智、灵活、英勇顽强,依托村中碉堡与敌人周旋四天四夜,终于等到了区委的救援。常行窑洞保卫战共歼灭日伪军118余名,缴获武器300余件,极大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当时的《新华日报》曾以"惊天动地的四天四夜"为题作了报道,使窑洞保卫战名震华夏。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在黎城南委泉召开的"太行区群英会"上授予徐顺孩、张小保"腹心地区一等民兵杀敌英雄"的称号,并颁发了"杀敌英雄"奖章。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盛赞"太行山是豪杰辈出之地,感谢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尽了一切力量"。抗战胜利后,徐顺孩、张小保分别于1951年9月、1960年5月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在北京怀仁堂和天安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当时民兵用过的枪、炮仍展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作为红色的象征永久珍藏。

常行民兵窑洞保卫战旧址纪念馆,一九六五年五月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确定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该旧址座北朝南,西南环山,北为村民居舍,由窑洞、碉堡、展厅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旧址的窑洞是一九四三年,常行村党支部组织全村民兵利用旧的采煤坑道,修筑长3000余米的"爪"字形坑道。村中、南山、西山设置三个洞口,村中的洞口上修筑三层结构调堡一座。2005年对该旧址重新维修。展厅内布设展版50块,展线60.55米,展版总面积75.49平方米,并配有纪录片、解说词供游人参观,展览以"永远的丰碑"为主题,图文并茂,史物结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年民兵抗日的战斗场面。

20世纪50年代初,作家申双鱼同志撰写的革命故事《窑洞保卫战》引起上党革命老区的轰动,人们纷纷前往常行村参观、走访。后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改编出版连环画《窑洞保卫战》向全国发行。

朱德大井划界纪念亭

民国29年(1940)4月24-26日,朱德总司令赴洛阳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路经新一旅驻地郭家驼村,鉴于当时本县国共军队不断发生摩擦的情况,朱总司令与同行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高级参谋王葆贞进行了大井划界谈判。界约规定:"以大井村为界,界北为八路军驻地,界南为友军(国民党军队)驻地;界上不驻兵,双方不越界;消除摩擦,共同抗日"。大井划界,暂时制止了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的骚扰,为本县抗日民主政府争取了立足之地。

高山寨生态农业观光开发园区

高山寨位于王莽岭西东井岭东南的群山之巅,因高山有寨而得名。拾阶而上,只见群山连绵,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林涛似海,茫茫无际,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可目击森林近20万亩,这里的森林不是天然而成,而是20世纪80年代壶关人民用汗水浇灌起来的人工森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由壶关人民人工垒造的森林防护墙如同一条巨龙在山谷中盘旋飞舞,耸立在山顶的那座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石碑刻着:世界最长的森林防护墙,长2600千米,建成于2001年6月6日,共动用土石方1113万立方米,砖3399.4万块,累计投工4442万个。

掀起植树造林高潮,保障生态持续发展,为赢得世界第一的荣誉而无私地奉献,全国太行山绿化工程、东井岭高山寨生态防护林工程、东井岭低效林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最紧张的阶段,乡镇领导和各村的老百姓每天8点钟上山,中午在工地上支起锅,吃着烩菜馒头。饭后,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各山头上就又重新响起撬声、锤声、人声,直至天黑,才从山上下来。东井岭乡乡长李富增,在高山寨工地一待就是几十天。东井岭乡东井岭村村委会主任王月忠,把修建护林防火墙当作毕生的事业,带领全村人民起早贪黑,注重质量、把握进度时刻站在建设第一线。东井岭乡南湖村75岁的赵崔龙,把搬石垒墙当成强身壮体的一种锻炼。正是这些众志成城的东井岭人,以各自的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动人之歌,为东井岭乡绿化事业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壶关县四套班子领导也多次到工地搬石垒墙;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率5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来到壶关县87个村庄的山头上,加入到搬石垒墙行列里;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也曾先后到壶关县护林墙工地上搬石垒墙。这不是他们能垒多少墙的问题,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肯定和赞扬。世界第一护林墙的表面都刷成了白色,墙随山走,墙随林转,蜿蜒起伏,有如长城,放眼望去,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晋庄镇十里村十里岭上,有壶关县委书记程前书写的"天下第一墙"五个直径达25米的白色大字,成为最为壮观的一个亮点!壶关人垒护林墙时,也没有想到以后会怎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第一森林防护墙的名气将会越来越大,而由此引发出的壶关品牌更是一笔无价之宝!因为世界第一森林防护墙,这是壶关人民的创业壮举! 惊天动地泣鬼神,丰碑永立太行山! 新时代的"万里长城",虽然围起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而向世人开启的"城门"却越来越大了。

2012年新春伊始,乡党委在广泛征求上级领导部门和所辖村庄群众干部的意见下,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提出了崭新蓝图和宏伟目标。依托高山寨已建成的生态绿化区,发展农业经济,强乡富民。规划改造荒山地5000余亩,打造一个以特色养殖、绿色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循环化高端产业园区项目。

该项目主要有四个板块:1.以大井村和东脑后村为主的养殖基地,利用山区优质牧草资源规模化养殖本地山羊、绵羊、黄牛等年存栏达到初期的3000只。三交口村、东掌村两个土鸡散养区,建设钢丝网圈养厂3万平米散养七彩山鸡、土鸡。2.以北行头村、东井岭村、石盆村、上庄村、郭堡庄村为主经济林种植基地,引进优良果树、核桃树等品种,树下间作中药材种植一期面积达到200余亩,逐步发展到全乡。3.以牛家掌、碾谷驼村为主的蔬菜种植区,规划建设10个蔬菜大棚,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4.以东井岭村等为主的荫林公路S327(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沿线,建设农家客栈。吸引从太行山大峡谷AAAAA级景区归来的游客驻足,体验农家之乐,共享田园风情。

罗掌村棠梨古树

壶关县东井岭乡罗掌村有一颗棠梨树,主干高25米,胸径110米,冠幅225平方米,树龄约340年,该树生长在大石上,且长势旺盛,实为罕见的树木。棠梨树,又叫铁梨树、鹿梨、野梨,落叶乔木;以枝、根、果实入药。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湖北、浙江等省。

高岸上龙凤松

位于壶关县东井岭乡高岸上村东,栽植年代不详。高5米,径围0.8米,根部裸露呈龙形,盘踞在高2米的土岸上,龙松中植一径围1米,高10米的榆树,奇特怪状。古称"龙凤松"。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