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下邽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冀戎于今天水、陇西一带,获胜后迁其部分邦民于今渭南市临渭区之渭河以北,设下邽县;县治在今巴邑镇。此为我国最早所置三县之一。

历史沿革

秦武公十年(前668)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陕西渭南市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属内史。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属京兆尹。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属烈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并入郑县。建和元年(147年),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魏(220年-265年)属冯翊郡。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渭南市固市镇巴邑村)。太和三年(479年)废夏封入莲勺县。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属冯翊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属同州。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渭南县下邽镇,属冯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属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宝元年(742年),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下邽县先后属之。元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县。[1]

下邽县大事记

战国 秦王赢政元年(前246),郑国渠始修;渠成,自今阳尹北斗门口向南放水,灌溉今下吉一带大片田地。

秦 始皇某年,下邽县成千上万百姓,被驱往骊山修筑秦始皇陵。1974年3月,秦始皇陵区出土的陶片上,刻有"下邽"等l9个地名。

秦初,下邽县人程邈,创造隶书。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吴房严侯杨武,以郎中骑将起下邽,击阳夏,以都尉斩项羽。有功,侯七百户。

二年(前205),设渭南郡,辖下邽、郑、骊邑等县。

西汉初,"雍有日、月、参、辰……东有余庙,西亦有数十祠。于湖有周天子祠,于下邦有天神"(《史记·高惠高侯文功臣表第四》卷二十八)。

汉文帝时(前17一前l57),成语"门可罗雀"的故事,就出自下邦县人廷尉翟公之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在今渭河北设莲勺县(一说,莲勺县治在城角头,一说交斜之耒化)。

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白渠修成。据《水经注》载:白渠"经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今下吉、蔺店一带)。

始元二年(前85),昭帝刘弗陵赐故市地于金日碑。据传此后,故市城修了城隍庙,便以金日碑为城隍神。

汉时,在下邽治之南(今信义乡仓渡村)建有储粮仓库,名"物定仓"。

汉昭帝时(前86一前74),车骑大将军金日殚得封地于下邦县。以故,下邦县地名中,遂有金氏村、金氏陂、金字坡等等。

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在今下吉镇北的卤泊滩(原属下邦县域,今属蒲城县界)筑有皇帝行宫莲勺宫。

新 新莽时,下邦县人王大,随弘农校尉王宪反王莽。《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卷九十九载:"邓晔开武关迎汉,丞相司直李松将二千余人至湖,与哗等共攻京师粮仓,未下。晔以弘农掾王宪为校尉,将数百人北渡渭,人冯翊界,降城略地……大姓栎阳申砀、下邽王大,率众随宪。"

东汉 东汉末年,王歆据下邽。《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卷十七载:"时赤眉虽降,众寇犹盛:延岑据蓝田,王据下邽…….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

三国魏晋 魏国人华歆,求出为下邦令,因病未成行。《三国志·书华歆传》载:"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伤毁人。……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邦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

南北朝 北周,《周书》:"高祖嗣位,莲勺界内数有群盗,以刘志为守以督之。"

建德三年(574),在今下吉镇南之故市,设延寿郡,辖夏封(由下邦改名)、莲勺二县。

隋 开皇三年(583)撤延寿郡。

大业元年(605),改夏封县名而恢复下邦县名,并且将莲勺县并入下邦县,隶冯翊郡。

大业十一年{615},下邽县至当今的下邽镇址。

唐 武德七年l624),复引白渠水灌金氏陂田。

武则天朝,下邽县民徐元庆,因其父徐爽无辜被下郑县尉赵师韫处死,遂伺机将赵刺死,自缚投案。为处理此事,朝廷争论激烈。诗人陈子昂为此写了《复仇议状》,主张先杀之,然后旌表其孝行。而文学家柳宗元坚不同意,写了《驳复仇议》,以为杀与旌,两者不能兼用;主张只旌不杀。然而;柳议未被采纳,徐元庆终被处死。

景云、太极年间(710-712),李隆基为临淄王时,聘下邽县王仁皎之女为妃;李隆基登极后,即封此王妃为正宫皇后。

开元二年(714),下邽县人韩国公张仁愿去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张仁愿为"三贤故里"之第一贤。他是武则天朝的边关大将,兼备文武才能,以修塞北三座受降城而名垂青史。人们为了永远纪念他,当年就在其所筑之三座受降城,均修建有张仁愿祠,并且将士在出征之前,都要参拜祭祀。

开元七年(719),下邽县人王仁皎病逝,享年69。生前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封祁国公;卒赠太尉、益州大都督。墓地在今大荔县羌白镇(原属下邽县)。

开元八年(720)冬十月壬午,唐玄宗畋猎于下邦。

开元十二年(724)七月,玄宗废下邦王皇后为庶人;此后,唐代宗于宝应元年(762),复追尊她之皇后名号。

贞元二十年(804),自居易自符离移家于下邽县义津乡紫兰村(今信义乡太上庄)。按时间顺序排,白居易为"三贤故里"之第二贤。他是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自创一格,雅俗共赏,质优、量大,艺术成就极高,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和海外,具有相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元和六年(811),自居易母丧,他扶柩回下邦紫兰村葬之,并在村为母守孝三年多,至六和九年(814)冬才回朝。在故里,他创作了l50多首诗歌。

元和八年(813)十二月,关中大雪,奇寒。白居易诗《村居苦寒》中,记下邽一带"竹柏皆冻死"。

长庆四年(824)五月,以华州下邽县翟公乡、富平县丰水乡、同州澄城县抚道乡、自水县会宾乡并隶奉先县(今蒲城县),以奉景陵(葬唐宪宗李纯)。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自居易胞弟白行简病故,葬于下邦义津乡白氏族茔,白居易为之撰墓志铭。

开成五年(840),日本人唐求法高僧圆仁和尚,自东往西进入陕西,八月十七日夜,住宿在下邽县的故市店天王院。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中记道:十五日,发,西行三十里到朝邑县……十七日,……西行四十里,到故市店,入天王院宿。"

咸通二年(861),白敏中(自居易堂弟、宰相)去世,葬于下邽义津乡白氏族茔。

宋 建隆二年(961)农历七月十四日,寇准诞生于下郑县棠村里(今官底乡左家村附近)。按时间顺序排,寇准为"三贤故里"之第三贤。这位北宋宰相,不仅以"澶渊之盟"名垂青史,而且他的大名和故事传说,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他的故里下部,更是深人人心。故里人以之引为殊荣,人们开口"寇莱公,好宰相"闭口"寇天官,坐我下邽县",如此豪情亲意,至今不衰。

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初七日,寇辈病逝于贬所(今湖南衡阳道县),终年63岁。其陵墓有二:一在河南巩县寇家湾,一在陕西渭南官底乡。

元 至元元年(1264),省去自秦以来独立之"下邽县"名,将其降格,转托于渭南县"并管"。自隋大业十一年(615)至元元年,当今的下邦镇作为下邦县城的时间,总共有650年之久。

明 洪武十四年(1381),省去元代"并管"之名,下邦县之建制被彻底撤销,并人渭南县;但直至清代乾隆年间,下邦镇一直都是渭南县之重镇,都设有渭南县之二衙(县丞驻理)。

天顺四年(1460)五月,官路人忠国公石亨瘐死狱中。

成化年间,下郑理学大学者薛敬之,驰名朝野,著述甚丰。

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下邦"三秋不雨,人竞相食。(明康海《承仕郎姜公墓表》)

明代,渭南县丞魏德仁,分驻于下邽镇;下邽镇遂成为渭南县之"二衙"。

万历五年(1526),渭北人、绍兴知府南大吉罢官回.乡,在渭南县城六姑泉处,建"漕西草堂"讲学;并在此撰成渭南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渭南志》(明代关中八部名志之一)。

嘉靖八年(1529),关中蝗虫蔽天,渭北饥荒严重。

嘉靖二十年(1541),渭南县有军事古城10座,下邽镇城即其一。此外,渭北还有故市、孝义、青原城(官道附近)等。

嘉靖二十三、二十四年(1544、1545),大旱灾,南大吉《渭南志》载"盖近代所未有者"。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_Y1十二日半夜,关中大地震,下邦慧照寺塔、耒化安庆寺塔,均被震毁。

万历十八年(1590),渭北人南轩编修《续编渭南县志》。

万历二十六年(1598)夏,渭北大什村一带,降特大冰雹,"大者径二、三尺"。(南师仲《增订渭南县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秋,渭河暴涨,村庄被淹,人们攀树逃生。水手里(今龙背乡)一带,大水后,田园尽变沙滩。

万历四十四年(1616)许,光禄少卿史记事(水手里人)罢官回乡,在正学书院(在原渭南县老城北关)讲学。

天启元年(1621),渭北人南师仲编修《增订渭南县志》。

崇祯十五年(1642),陕西大旱灾,渭北百姓饥馑死亡十之八九。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再到渭南,渭北人南企仲、南居业被杀,南居益自杀。

清 乾隆十五年(1750),渭南县丞廨旧在牧爱堂东,是年迁移驻下邦镇廨,并人县署。下邦镇廨遗留之房屋,光绪年间亦倾。

是年二月,故市寨农民汤桂宗、乡约张绪勋要求渭南知县柳廷玑减免农民粮款,未得应允。汤、张即联络附近村庄百余人,冲进县城示威,并以砖垒塞县署大门。不久,汤、张二人即被捕杀。

嘉庆十五年(1810),官路人、著名戏剧家李芳桂去世,终年63岁。

道光三年(1823),下邽举人唐顺祖倡议,渭南知县鲍珊等捐俸,在下邽镇寇莱公祠(遗址在今下邽中学内)始建景贤书院。

咸丰六年(1856)七月,蝗虫自东飞来,遮天蔽日;所到之处,渭北庄稼一扫而空。

是年,仓渡等处回民,执械协助冯元佐等反对按地亩摊派盐课银两,聚众赴县衙"缴农";后经省府派员来渭"安抚",才得平息。

同治元年(1862),关中东路回民起义,占据信义、仓渡。

六年(1867)四月,西捻军攻西安未克,东转下邦一带,在渭、蒲交界处与清军激战,六月又西进而去。

同治年间,渭北学者蔡汝霖,有著作《关中金石记补编》行世。

光绪三年、四年(1877、1878)陕西大旱灾,颗粒未收,尸横遍野;特别是渭南孝义一带死人,日以千数,存活者仅十之二三。

十七年,樊增祥任渭南知县时,写了不少有关下邽的诗文,并重视对下邦景贤书院的修建。

清末,渭北有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江湖会,其中有名人物有孝义镇的刘玉山、田市镇的刘成焕。

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三日,渭南候补知县、团练委员樊宜春,在故市一带杀害江湖会成员70余人。

中华民国 1918年,孝义镇人、著名藏书家、学者严雁峰逝世,终年63岁。

1918年6月,陈树蕃率部进攻反段祺瑞的陕北军,在故市镇被靖国军包围。后来,陈部突围,退守辛市。

1921年夏,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杨虎城部,同其第四路第三支队司令岳维俊部,进攻据守在孝义镇的陈树蕃姚林翼部。不久,姚军投诚;靖国军进驻渭北,派蒋世杰驻防故市镇,和渭南县实行分治。

1923年9月,驻守大荔的地方军阀麻振武,派骑兵旅任德元部由大荔西侵,进占官路、交斜、孝义一带村镇,并在北焦村设立"渭中县署",拟攻打故市镇。驻守故市镇的靖国军耿古臣营,即派其第三连进驻巴邑镇堵防。

1924年春,渭北黄舒泰、韩述之在故市高等小学的基础上,建成渭南县第一所中学--"渭阳中学";靖国军总司令、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为之题写校名。

是年ll月24日,故市一带农民为反对棉捐,开展"缴农"运动。数万人手执农具拥在故市镇西门口,驻军营长耿古臣、县佐朱联五命军队紧闭城门,并开枪打死5人。群众怒不可遏,朱被迫答应免去棉捐七成,并由县署安葬死者。此后,耿、朱均被免职。

1926年5月19日,渭北五六千农民,手执农具冲进故市镇,向驻军麻振武部提出,免除苛捐杂税等要求;麻振武被迫答应。

1927年春,故市镇附近上万农民携带农具,围集故市城东门外,要求减轻苛杂粮款。县佐孙绳武令将城门关闭,孙站在城门楼上,与群众代表刘建侯(督学)交涉。因无结果,群众冲上城楼,把孙拉下来斗争。不久,9名参与斗争的学生被国民党捕去。

是年ll月,中共陕西省委,改故市镇的中共渭阳中学特别支部为中共"五一"县委,办公地设在故市镇。随之在故市,又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一"县委。

1928年9月,在信义镇陈家滩任树森家,中共渭南、华县、故市中心县委成立;由王天祥任书记。

1929年3月1日,在信义镇陈家滩白思堂家,未被抓捕的中共陕西省委、团省委委员,召开渭南、华县、蒲城、长安、富平等县县委负责人紧急联席会议,成立临时陕西省委。

1929年,大旱灾,即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馑。关中举村逃荒者甚多;渭南全县,日死饥民盈千。

1930年秋,关中蝗虫成灾,渭北田禾尽毁。

1933年10月13日,武止戈(官道人,武念堂之子)在华北对日作战中牺牲,时任察哈尔民族抗日同盟军高级参谋;时年32岁。

1936年6月10日,下邽镇东关人,革命烈士李继善,在下邽惨遭敌人杀害。时年35年岁。

1937年11月11日,渭南县保安大队副刘慕德,因与县长强云程政见不合,在田市镇举行兵变,与强对抗。双方所部,又在故市等处发生战斗。

1942年,下邦镇私立景贤初级中学成立;杨开敏先生任校长。

1948年底,官道人著名学者武树善逝世,终年85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二军前锋王震部,到达富平张桥、渭南四县庙一带,建立人民政权。

是年2月22日,中国共产党渭南县委员会,在官底上薛村开会研究决定,成立渭南县人民政府,与县委合署办公。

是年5月3日,渭北第二次解放,相继建立各区、乡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1年,孝义人、留美学者、中国矿业工程学专家严庄病故,终年75岁。

1968年,陌张人、抗日名将张恒英"文革"含冤而死,终年62岁,1983年渭南县委为其平反。 1969年,交斜人、名医郭咸益病故,卒年64岁。

1970年1月,官道人、著名民主人士武纬去世,终年61岁。

1976年,龙背人、农业专家雷清荣病故,终年55岁。

1980年,蔺店人、著名秦腔编剧姜炳泰去世,终年67岁。

1983年,交斜人、皮影编剧谢德龙病故,终年83岁。

1985年,官底乡竹李村人、陕西著名教育家李瘦枝逝世,终年92岁。

1987年6月,新编《渭南县志》出版。

1989年春,信义乡上太庄发现《重修紫兰寺告竣碑》。此碑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1987~1990年,下邽镇西关人、民革中央主席屈武,为家乡题字有:自居易纪念馆、渭南市青少年宫、渭南市下邽镇初级中学、漫话渭南、渭南市渭北饮水改造工程、渭南啤酒厂、天外楼饭店等。

1992年6月13日,屈武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

2001年10月,"张兴斌书法艺术馆"在下邽镇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