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淡水都司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下淡水都司营位于台湾屏东县长治乡。是清朝设于屏东县内最高的军事指挥营。这是朱一贵之乱后,清军为了堵塞‘生番’杀人、防止莠民及乱党入山而设置的。雍正11年〈西元1733年〉设于山猪毛隘口〈内埔隘寮村附近〉,由清军一千五百名戍守,后因隘寮溪泛滥而时毁于洪水。光绪11年〈1885年〉,第37任都司陈光辉乃禀请巡抚刘铭传将“下淡水都司营”移到长治乡德荣村烟墩脚[1] 。重建于今天长治乡德荣村烟墩脚的“下淡水都司营”,有南北两城门及大小营房15间,头门上设炮台二座。光绪20年甲午战争,满清战败,翌年订立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光绪21年10月中旬,日军在枋寮登陆,县内各义军奋起抗敌,11月日军进逼阿猴(屏东市),而近在咫尺的烟墩脚都司营清兵,早已逃离无踪,至今只留下残破不堪的城门一座。[2]
历史沿革
“清朝下淡水营遗构”位于长治乡德荣村烟墩巷,为残构状态的石砌城墙,见证清领时期官方为治理周边客家、马卡道、河洛、排湾族群冲突纷争而设置的军事指挥营历史,目前现址只剩下残破的城门一座,且持续塌陷崩坏中。文化处文资所指出,根据地方提报的资料,清朝下淡水营,原称为“下淡水都司营”,原于西元一七三三年设于山猪毛隘口,即内埔隘寮村附近,后毁于洪水,一八八五年移至长治乡德荣村烟墩脚;但由于相关文献记载不一,审议委员建议县府进行研究调查,必要时采取考古试掘,以确定遗构历史缘由与文资价值。[3]
纳入屏东县内第17座县定古迹
位于屏东县长治乡的清朝下淡水都司营,是当时官方,为治理客家、马卡道、河洛与排湾等族群冲突,而设置的军事指挥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于2016年左右由屏东县政府,召开有形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会议,通过将其指定为县定古迹,成为县内第17座县定古迹。建于清朝的下淡水都司营已经残破不堪,因为目前仍无当时的具体型态,可以进行修复,因此屏东县文化处,将先以加固处理,避免墙体继续塌陷。同时文化处,也会进行周边文史的调查,以确定都司营的年代、位置与变革的原由后,再讨论未来修复或展示的作为。登录为县定古迹的下淡水都司营,目前仍在私人土地上,日后将由长治乡公所管理维护,乡公所指出,未来会结合乡内的历史建物或景点,规画出文化观光的套装行程,让民众更加了解客庄发展的历史。[4]
视频
【"火烧庄之役"重现客家人最惨痛的一场战役!】
参考文献
- ↑ “清朝下淡水营”遗构 文化部iCulture
- ↑ 下淡水都司营长治乡公所
- ↑ 长治清朝下淡水营遗构 列县定古迹 自由时报
- ↑ 长治清朝下淡水都司营 列县定古迹 客家文化资产数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