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渡街道

上渡街道位于南台岛西北部,东起龙潭角铁索桥处(包括江心岛)与仓前街道龙峰社区居委会接壤,南至上山路和对湖街道文山社区居委会比邻,西至尤溪洲大桥高架桥中线与二环路中线交界,北沿闽江航道中线与台江区隔江相望,辖区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有居民8918户,常住人口43622人(2010年)。[1]

辖区内有省、市属企事业单位22个,中小学5所,大、中专院校5所,医院3所。街道下辖洋洽、天民、飞凤、红星、鹭岭、新成、滨洲、江南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人员85人。

街道党工委直属党支部11个,党员483人,街道机关内设10个部门,工作人员46人,其中公务员编制9人,行政工勤编制5人,全民事业编制6人,集体事业编制4人,其他人员22人。

中文名: 上渡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仓山区

地理位置: 南台岛西北部

面 积: 2.41 km²

下辖地区: 横江、鹭岭、新成

人口数量: 43622人(2010年)

目录

历史沿革

1955年置上渡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2年复置街道,1968年更名红星街道,1978年恢复原名。

行政区划

下辖15个居委会、1个管委会。下辖横江、鹭岭、新成、洋洽、尤溪洲、竹榄、李厝山、上渡、龙潭、灰炉、岭下、水上12个居委会。其中水上居委会是全市唯一管辖水域的居委会。

经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省、市人民政府通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上渡地区规模较大的木材商行、加工厂以及运输企业合并组成福州贮木场及附属木材加工厂。50年代区人民政府在上渡先后开办五金、建材、家具、机械、化工等行业工厂,打破传统的木材生产的单一结构。1958年街道办事处开始兴办加工性和服务性企业,到1978年已有小型工厂10家,职工744人,年产值121.79万元,利润10.68万元。1988年,因行政区划变动,上渡街道27家工厂有10家划归对湖街道管辖。1989年,街道有街居工厂22家,职工2717人,年产值703万元,利润19.31万元,均居全区第三位。在兴办工业的同时,街道还发展了商业及劳动服务行业,并逐步形成网络。1985年,街道办事处在上渡街开展“物价、计量信得过一条街”活动,被区人民政府作为经验向全区推广,省、市报纸和电视台还作了专题报道。1989年,全街道共有商业及劳动服务性企业23家,职工395人。

机构设置

党政办、人武装、财政所、综治办、司法办、城管办、经济办、计生办、民政办、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会计代理服务中心。

基础设施

上渡街道市政设施较差。1981年后,街道办事处对“脏、乱、差”进行认真治理,改建36条小街巷并使之清洁化,8年共植树绿化17880平方米,有灰炉、岭下、龙潭3个居委会达到文明居委会标准。位于北部江心中的三县洲已被开发成全区最大的公园——江心公园。从1977年起经市、区人民政府不断投资建设,园内已种植果树、林木5万株,绿荫覆盖全岛。岛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并设有轮渡码头。公园南岸江滩沙细地平,水流缓慢,为福州市区两大天然游泳场之一。每逢夏季,公园游人云集,日流量高达7000多人,被誉为福州的“太阳岛”。1989年街道辖地内有大中专院校2所、中学1所、小学4所、保健院1所以及17家省、市属企业。

历史变迁

街道地势北低南高,北部是闽江淤积洲地,港汊众多,水运便利。有仓山区最大的洲地——尤溪洲和最长的内河——洋洽河。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533)解除海禁以来,逐步形成为福州主要的木材集散地。闽江上游大批木材以排放运输方式先集中于这一带的水坞中,然后经粗加工再销往省内外及国外。福州规模最大的水坞就建在尤溪洲内。南部是丘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这里是墓区。在洲地与丘陵之间有地势较平坦的狭长坡地,古代和近代时期这一带是农业耕作区。

明万历四十年(1612)福州至莆田线路改道,官府开辟由仓前经上渡这一带通往湾边的新路,上渡从此成为福州至永泰的重要通道。民国以后一些民族商人纷纷来此地开办木材加工厂,到抗日战争前夕这类工厂已发展到30多家,工人近千人,是当时仓山主要工业加工区之一。产出的木材制品除销往上海、天津等地外,还出口日本、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