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面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
原圖鏈接

上海面塑是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百余年历史。开创者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面塑体积小,携带方便,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因而成为旅游者赠送亲友,留作纪念之佳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上海面塑、类型:地方风俗、地区:上海、开创者:赵阔明。

上海面塑如意
原圖鏈接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中国传统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制面塑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塑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1]

上海面塑熊猫宝宝
原圖鏈接

面塑艺人

"面人赵"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赵阔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贫苦,从小卖苦力,做过堂馆、小贩、轿夫、车夫等。平时爱好打拳、唱戏。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划细致,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并且,他通过长期的摸索,掌握一套使面人长期保存的办法,因此,他制作的面 人,不霉、不烂、不裂、不变形,也不易褪色,有利于长期收藏。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

2001年是赵阔明先生诞生100周年,其女儿--著名面塑家赵艳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动情地谈起一些往事:1981年赵艳林赴美作短期访问、表演。就在最后一站旧金山,来了一位八十多岁的美国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堆小纸包,一层、两层……直到把最后一层棉花打开,原是中国面人,有笑眯眯的老寿星、有黛玉葬花,也有江边垂钓的老渔翁,还有些许戏曲人物,虽然色泽有些暗淡了,但保存得完好无损。赵艳林仔细地辨认出,这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技法。老人自豪地说,这是30年代在上海"面人赵"那里得来的,一直收藏至今。果然是父亲的作品!原来中国面人50年前就远涉重洋

到美国来了。当翻译告诉老人,站在他面前的就是"面人赵"的女儿时,老人惊喜交集,随后又收藏了赵艳林好几件作品。

1958年前苏联著名画家茹柯夫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参观,看到赵老在捏面塑人像, 兴趣大起,拿出纸笔来速写。赵老见了,从工具盒中取出面团,三搓两揉然后双手伸到桌下,眼观茹柯夫,凭手感塑像。

几分钟后,两人将作品亮相一看,都很像!立时引出一阵叫好声。他们兴趣未减,寻找不同角度表演。仅半个多时辰他俩的作品放了一台子,临行时将作品互赠对方。不久,"赵阔明人像速写"就发表在《茹柯夫画集》中。

赵阔明先生是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他的精华作品,将属于市井文化的艺术趣味上升到艺术美的典型,创造了东方型的面塑艺术的典范,代表着当代中国面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传统题材作品:"福禄寿三星"、"观音"、"长眉罗汉"、"五子戏弥勒"、"钟馗嫁妹"、"关公看春秋"、"林冲"、"捉迷藏",表现现代题材的作品有:"白求恩"、"鲁迅"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2]

赵艳林

赵艳林,人称"面人赵"的赵阔明的长女。外祖父又是近代泥塑名家潘树华,两代人的熏陶加上自己的潜心钻研,使赵艳林手下的小小面人跨越时空,成为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的奇葩。从1959年起,就跟着父亲学艺,在父亲的精心培育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下,40多年来,她在面塑领域早已堪称技艺精湛,功底深厚。赵艳林捏制的古装仕女、戏剧人物、现代人物,个个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曾先后应邀出访美国、法国、香港、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地讲学献艺,并先后获得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和德克萨斯州州长及巴顿罗杰市等五个市市长亲自颁发的荣誉公民证书和金钥匙。上世纪60年代起,赵艳林的面塑作品《荷花舞》、《白蛇传》、《梁祝》等就频频亮相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作为礼品送往60多个国家。1981年赵艳林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1996年,赵艳林创作的微雕面塑作品《古时嫦娥思人间,今日台胞念故乡》被带到台湾赠予蒋纬国先生;另一件微雕面塑《寿星翁》则成了张学良将军的百岁贺寿礼。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亚行部长会议"上,她为中外贵宾现场表演,结果面前排起长队,人人都希望能得到一个精美的小面人。1996年,赵艳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上海花馍1
原圖鏈接

虽然有两代先人的家学,从小也爱看父亲捏面人,可赵艳林当年并不想学面塑。她生于1941年,父亲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抗日战争年代里,面粉紧张,面塑更成"无米之炊"。一家人曾在东北苦熬8年,挨饿受冻,历苦难、受欺辱的记忆与父亲背着箱子走街串巷捏面人的形象紧连在一起。

是父亲的一再劝说最终感动了小艳林。1959年,她进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学面塑,也学国画、书法。她每天至少要花8小时练习,有空时还随着父亲去看戏做票友,因而进步极快。

1981年赵艳林初出国门,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她的现场表演引来了狂热追捧,几乎每捏出一个面人都引来一阵欢呼。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1931年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而那些寿星、渔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

就在那一年,81岁的父亲去世了,赵艳林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赢得"神奇之手"的赞誉

她那双手是修长柔美的,却也早早暴出了青筋---揉和面粉可是个力气活儿,每次买回的面粉质量都不同,最后的强度韧度好坏全靠手拿捏。而面塑的特性就在于干了之后难以修补,两批材料也很难协调一致。一旦开始动手制作,她就像穿了红舞鞋一样停不下来,尤其是那些大型作品。

眼下,她正在琢磨着要为2010年的世博会创作一件作品---"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代表上海和中国传统工艺的东西应该多亮相。既要有上海和中国特色,有趣味、有意义,又要是面塑擅长刻画的内容,到底什么才合适呢?"苦思冥想的背后,有的是这样的念头:"人老了,眼神和手都会变迟钝,那很可能是我的收山之作了,一定要做好才行。"面塑和孩子让她泛着笑意

近50年来,赵艳林一直在少年宫和一些学校担任教师和辅导员,眼下还带着三个班。到底教过多少孩子学面塑,她数不清。一些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着她学到大学毕业,从面塑开始走上艺术创作道路。更多孩子浅尝辄止,因为父母总觉得面塑没用,不如去学学奥数、钢琴或者绘画。

她收藏着许多孩子以及他们作品的照片。面塑和孩子,是能让她脸上泛出温柔笑意的两个词语。

虽然,没有孩子真的来继承她的手艺和事业,连她自己的儿子,尽管学了美术,也只肯做"面塑票友",因为"我总得生活呀,难道像你们一样每个月拿那几百元钱?"但她仍然是乐观的,毕竟,她尽力地做着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她也知道,有那么多孩子十分喜欢面塑艺术,他们中有一部分已有很好的基础。

"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人会因为喜欢而最终选择这门手艺的吧……"乐观而豁达的赵艳林说这话时,目光里透着希冀与期待。[3]

相关视频

上海陈志文糖艺面塑培训

上海市北郊学校海派面塑视频

上海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城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