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毛《哭泣的駱駝》讀後感與心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哭泣的駱駝》讀後感【一】

  從學生時代開始喜歡三毛,想像她那樣萬水千山走遍,想像她那樣擁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

  每個人都有夢,卻不是每個人都敢去追夢,所以她便成了我們心靈上的那點寄慰,至少有人那麼努力的按自己想過的方式在生活,至少有人在擁有刻骨銘心的愛情,至少有人懷抱夢想,乾淨而透明……

  當自己不敢前行的時候,她便成了遠處的燈塔,成了我那夢中嚮往的橄欖樹。

  三毛,一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以自己強烈的感情色彩,反映社會與人生,構築了一個有淚有笑的文學世界。

  《哭泣的駱駝》以戰爭為背景,那是一個得不到獨立的民族,它的子民有的悲賤,有的無知,有的高傲,有的善良,有的悲壯……一個在屠殺中唯一倖存下來的軍曹,在這片沙漠裡埋藏着他整個團的兄弟,他眼睛裡折射出的仇恨,是整個塔克拉馬乾沙漠翻過來都遮不住的。一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燈光下,沙伊達的臉孔不知怎的散發着那麼嚇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雙頰上,襯着兩個漆黑得深不見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線條,像一件無懈可擊的塑像那麼的優美,目光無意識的轉了一個角度,沉靜的微笑,像一輪初升的明月,突然籠罩了一室的光華,眾人不知不覺的失了神態,連我,也在那一瞬間,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穿着本地服裝的沙伊達,跟醫院裡明麗的她,又是一番不同的風韻,坐在那兒的她,也不說話,卻一下子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古老的夢境裡去。」

  這樣美好的女子,最終的結局卻是悲慘的,她和她的愛人——民族英雄巴西里被自己人出賣遇害。小說結尾通過對駱駝悲鳴的描寫,寫出了三毛心中的無限悲憤。「我蹲在遠遠的沙地上,不停的發着抖,發着抖,四周暗得快看不清他們了。風,突然沒有了聲音,我漸漸的什麼也看不見,只聽見屠宰房裡駱駝嘶叫的悲鳴越來越響,越來越高,整個的天空,漸漸充滿了駱駝們哭波着的巨大的回聲,像雷鳴似的向我罩下來。」

《哭泣的駱駝》讀後感【二】

  三毛,在我看來,真的是個浪漫的女子,甚至浪漫得過份,但是似乎每次快要走到浪漫的懸崖邊上時,她總停下腳步,回過頭來,思考現實。

  我控制不住自己去思考那些浪漫得過份的文字背後的真實性。我希望美好的都是真的,好讓我對生活抱有些許幻想,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也會遇到這樣浪漫的事,這樣有趣的人。我希望悲傷的都是徦的,那些悽美的情節,壯烈的人物都不是真的,這麼浪漫的三毛,上天怎麼可能讓她經歷這麼多刺骨的事。我知道我這樣無比矛盾,沒有悲傷又怎麼襯托出快樂的彌足珍貴,不經歷過悲傷又怎麼能寫出真正的悲傷,快樂也一樣,更何況是這樣有血有肉的文字。

  可能是年代的原因,《哭泣的駱駝》這本書讀起來並不那麼順口,不過這對閱讀沒多大影響,就算是一樣的文字,不同的人讀出來的感受自然不一樣,其實就算是一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裡,讀一樣的文字,也不可能讀出一樣的感受。

  我喜歡《搭車客》裡面的一段話「這條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樣被我日復一日的來回駛着,它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沒有生命,沒有哀樂。其實它跟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條街,一條窄弄,一彎溪流一樣,載着它的過客和故事,來來往往的度着緩慢流動的年年月月。」

  我是喜歡三毛關於生命的思考,正如這段話所說,並不只有三毛的西屬撒哈拉有精彩的故事,世界上的其它角落也在靜默地進行着一個個或精彩或平淡的故事,裡面也有我們。

《哭泣的駱駝》讀後感【三】

  看完這本書這麼多天以後,終於開始動筆寫第一篇讀後感了。其實這是我第一次讀三毛的作品,在此之前,我對她的了解只限於她和荷西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也是從這部作品,我第一次對撒哈拉這個地方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

  在整本書中,印象最深的篇章有《沙巴軍曹》、《哭泣的駱駝》。大概是所謂生離死別都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情感吧,沒有人可以從這裡逃離。

  人們總是容易同情弱者,就好像沙哈拉威人,他們出生在這片荒漠,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他們單純,同樣,他們也愚昧。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接受別國的統治,他們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在《沙巴軍曹》一章中,我看到了事實的另一面。他們在「魅賽也」偷襲沙漠軍團,血洗了整個營地,染紅了這片曾經美好的綠洲。而這,正是戰爭和混亂的殘酷。他們是弱者,但是他們的手上又何嘗不是染滿了鮮血?而那個手臂上刺刻着「奧地利的唐璜」的軍曹,他背負整個團的性命,他憎恨着沙哈拉威人,但是最後卻為他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沙巴·桑卻士·多雷」,那個對沙哈拉威人的朋友來說,沒有名字的人,把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這片又愛而又恨的土地,一個人,孤零零的。

  如果說《沙巴軍曹》中,體現的是西班牙人和沙哈拉威人之間的悲劇,那麼《哭泣的駱駝》中,體現的就是沙哈拉威人自己的悲劇。當初信誓旦旦說要民族自決,民族自由的人民啊,在摩洛哥人的槍炮之下,將手中的利刃槍炮對準了那個帶領他們走向自由的領導,那個有才華有理想有氣魄的人,並且將毒手伸向手無寸鐵的沙伊達。

  這個弱小的民族之所以弱小,之所以受欺負,是否也需要反省?

《哭泣的駱駝》讀後感【四】

  從這本書的代序里就能初步了解到作家三毛從小的坎坷經歷。對於一個從小就患有自閉症、厭學的三毛來說,長大後既然成為了一位台灣有名的女作家,這顯然是要付出許多辛苦與代價的。作者是一個比較耐不住性子的人,她能這樣靜靜的坐下來寫作,一定是有股動力在推動着她前行,這股動力是來自於她的父母。因為父母從小就為了她的病操了許多心,流了許多淚,所以她選擇了這種方式來報答父母,這應該也是做父母的最想看到的一幕,因為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古話在三毛的這本書中的一篇名叫《沙巴軍曹》的散文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是在撒哈拉發生的一件事情,當時那裡的環境比較混亂,西班牙沙漠軍團來到魅賽也紮營,沙哈拉威人不許西班牙軍團用水,就這樣雙方為了爭水的事情,常常起衝突,然後沙哈拉威人一夜之間竟然把西班牙軍團通通殺死了,只有一位軍曹倖存了下來。從此以後這位軍曹就非常恨沙哈拉威人,很多年都是這樣恨着,以為軍團里不僅有他戰友,還有他的弟弟。

  但是這位軍曹最後卻為了去救幾個沙哈拉威孩子,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是一種無私奉獻,他明明是那麼憎恨沙哈拉威人,但是當他看見那幾個沙哈拉威孩子正要被炸彈炸死時,他還是不顧一切的去救那幾個孩子。這種不記前賢的人真的是值得我們去敬佩、尊敬的。

  讓我感動的還有這篇叫做《一個陌生人的死》的散文。當時三毛正定居在大西洋海中的西屬加納利群島,她的鄰居是一位年邁的孤老,而他的雙腳已經腐爛,長年無法出門,每天都是靠吃罐頭來維持他那微弱的生命。後來當三毛得知此事後,她就義無返顧的去照顧這位老人,甚至後來帶他去看病,住院,照料他,直到老人生命的鏡頭。我想老人走的是安詳的,至少在他生命快要走到鏡頭的時候,還有這樣一位比他自己的親人還有親的人在陪伴着他。我們再站在三毛的角度去想,雖然她一開始完全可以不去管這件看似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事情。但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來說,知道自己身邊正在發生着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無動於衷,否則她的內心也會不安的。雖然老人最後還是因為病重而死了,但是作為三毛內心來說,至少不會有太多的遺憾了。所以有許多事情我們只有去做了,才不會有遺憾,更不會去後悔。

《哭泣的駱駝》讀後感【五】

  好久沒有看書了,今天看了三毛的哭泣的駱駝。還是有好幾個感想。

  第一就是荷西

  ,陪着三毛流浪,也是不斷的在工作,維持生活。很喜歡這個男人,雖然他不承認三毛是自己的另一半,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完整的,他們的自由婚姻是我嚮往的。希望以後,我的婚姻生活可以是開放的,仍然有屬於自己的一角在心底。有時候很慶幸自己是個女孩,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呵呵,小小的自私,希望未來的老公可以諒解我。

  第二,就是三毛描寫的風景,真的很美,不管是田園生活還是春雨下江南,都能變成一副畫出現在我的眼裡。這也是我喜歡畫畫的原因,我同樣想美麗的風景凸顯在我的繪畫中。

  第三,一個陌生人的死,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衝擊,院子裡屋子裡形成了顯明的對比,繁花似景下竟然是將要病死的老人,一個被家人丟棄,想死的人對生活還會有什麼留戀,的確需要什麼理由才能勸說讓他努力活下來。鄰居的冷淡是我覺得可悲的,如果地球表面的人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想逃離了。

  第四,啞奴,一個家庭是他所有的財富,荷西和三毛也沒有固定的家。突然覺得其實很多時候真的不要太現實,一定要過上有錢人的生活而不擇手段,順其自然挺好。不管怎麼樣的生活方式,都是活着。不要太狹隘,各種路可以選擇。只要活出自己就好。我一度說要去流浪,和三毛一樣,即使現在無法走出國外,很想,很想去。看看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旅行和流浪真的有很大的不同,流浪的風景在於人。的確是這樣,有人的風景才是最有魅力的。閨蜜和我說我不可能和三毛一樣,因為三毛有好的家庭背景,她可以沒有任何壓力的出走。可是我也同樣看到她的另一面,家人一樣很擔心她,每天淚流滿面。她用寫書來告訴家人她很好。很愛三毛,她真的是一個很懂的生活的人。還是一個很善良的人,不管是喝醉的軍曹還是搭車客,還是啞奴都一一體現出來了。這是心裡發出來的吶喊。同樣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呵呵,很可愛。[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