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竭的智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二十一則·三摩竭的智能,三摩竭再次嘲笑着說:「你國的男女老幼都赤裸全身,不着衣服,真沒有教養;而我國的百姓,男女老幼都有衣服穿,而且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我國並且供養聖人,名字叫佛陀。世尊是開悟的聖者,能洞知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事。佛陀教化了數萬億人民,都修學佛法。世尊神通廣大,德高望重,諸位天神都敬重和朝拜他。」
原文
從前,世尊在舍衛國居住的時候,有個鄰近的國家,叫做難國。難國的國王叫分和檀。這分和檀王喜歡修道之人,供養着千餘名修道人,每天都為他們準備飯食。
能夠供養全國的千餘名的修行者,難國王就自以為很了不起了,驕慢得認為普天之下,他是一個最有智能的人。不僅如此,難國王還用鐵箍纏在肚子上,說這樣是怕自己滿腹的智能到處橫溢,波及別人。
難國王有個兒子,已經到了娶親的年齡。難國王為兒子徵婚,也非要娶一個最有智能的人的女兒為媳婦。於是,他召集群臣,對大家說:「普天下之,有誰智能超眾,能和我相比呢?如果有的話,我願意讓兒子娶他的女兒為妻。」
群臣一齊對國王說:「大王的智能舉世無雙,誰能和您相比呢?您要是想找到智能高的人,只能上別的國家碰碰運氣了。」
難國王聽了,就派遣一名使者到其它國家尋找。使者到了鄰國舍衛國,見到那裡的百姓,於是就問:「你們國家誰的智能最高啊?」
這國的百姓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最富智能的人莫過於佛陀。」
使者又問道:「那麼佛陀有沒有女兒呢?我們的國王要娶他女兒為妻呢!」
這裡的人聽使者說要娶世尊的女兒,都禁不住哄堂大笑,笑得前仰後合,說道:「佛陀是出家人,哪有什么女兒呀!」
使者聽說佛陀沒有女兒,不禁有些失望,就又問道:「比佛的智能次一級的有什麼人哪?他有女兒嗎?」
眾人回答:「有一個叫阿難邠坻的人,賢慧善良,很有德行。他有個女兒,名叫三摩竭,無人可比,堪稱第一。」
使者一聽,心中大喜,忙問:「為什麼說他的女兒第一呢?她有什麼與眾不同呢?」
眾人介紹說:「這個女兒曾經敢和太子爭奪園田,用來供奉世尊。她不貪圖富貴,不重財寶,心地善良,真是個人間少有的好女子。」
聽了眾人介紹,使者就前往阿難邠坻的住所,去看了阿難邠坻的家人和他的女兒之後,覺得很滿意,然後就返回難國向難國王稟報。
難國王聽了使者的介紹,滿心歡喜,就隨使者親往阿難邠坻中的居所拜謁,為兒子求娶其女。
阿難邠坻見難國王身上不着衣服,赤身裸體,又黑又丑,狀如鬼類,非常反感,就問:「您來到這裡有什麼事呀?」
難國王回答說:「聽人說您賢明善良,有個女兒堪稱人間第一,我特意來為我的兒子求娶您的女兒為妻。」
阿難邠坻聽了,吃了一驚,於是就對難國王說:「請您稍候,這件事我得稟告世尊,要佛陀同意才行。」
阿難邠坻來到了佛陀的住處,把情況向世尊如實相告。佛陀聽了之後,微微一笑,對阿難邠坻說:「把你的女兒嫁給難國王子吧!」
阿難邠坻見世尊一口答應,不禁着急起來,對佛陀說:「難國人民未受教化,人人裸形,又黑又丑,我不忍三摩竭嫁到這樣的國家,請您千萬不要答應呀!」
世尊微笑着說:「沒關係,請相信我,可答應這門婚事。」
阿難邠坻沒有辦法,只得照辦,如實告訴難國王,佛陀同意這門親事。難國王見兒子得到了天下第一的女子,歡喜萬分,連忙差人回國準備重禮訂親,將此女迎娶回難國。
當阿難邠坻的女兒三摩竭嫁進宮後,成為太子妃。迎娶當晚,太子就來到了三摩竭的住所。三摩竭見太子到來,根本不把他當做丈夫看待,一腳就把太子踢到床下,一連四、五天,都是這樣。太子見三摩竭這樣厲害,就不敢再去了。
王后發現太子不敢到三摩竭的住所,就問太子怎麼回事,再三追問之下,太子才說出原因。王后聽了,非常生氣,到了三摩竭的住所責問她說:「我為兒子娶妳做媳婦,妳就應該盡為婦之道,為什麼三番五次地羞辱我兒?」
三摩竭回答:「王后、太子和你們國中的這些人,樣子都跟豬狗差不多,都是畜牲!」
王后聽了哭告於難國王,說:「大王呀!您可是個智能無雙的人,老遠地為兒子娶了個夜叉。她可什麼都不怕,折磨辱罵我們的兒子,還罵我也是像狗一樣的畜牲,這還得了啊!」
國王聽後,怒氣沖沖地到三摩竭處所責問她:「我辛辛苦苦大老遠把妳迎娶過來,為什麼辱罵王后,污辱我的兒子?為何如此大膽?」
三摩竭聽了,冷笑着說:「我看你們國中之人都和豬狗差不多!」
難國王聽後,當真大吃一驚,說:「我常常怕我的智能從腹中橫溢出去,所以用鐵箍箍住。我每天都供養千餘個道人飯食,這誰人能比?你怎麼罵我狗畜不如?」
三摩竭再次嘲笑着說:「你國的男女老幼都赤裸全身,不着衣服,真沒有教養;而我國的百姓,男女老幼都有衣服穿,而且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我國並且供養聖人,名字叫佛陀。世尊是開悟的聖者,能洞知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事。佛陀教化了數萬億人民,都修學佛法。世尊神通廣大,德高望重,諸位天神都敬重和朝拜他。」
國王聽後問三摩竭:「佛陀這樣法力無邊,我能見到他嗎?」
三摩竭告訴難國王,建築高台,虔誠焚香,遙遙相請就可以請到世尊。
於是,國王就聽從三摩竭的指示,建築高台,點燃香火,與王后、太子跟在三摩竭的後面,登上高台,遙相祈請:「我第一次聽說有佛,敬畏您的神威,願世尊明日能光臨難國,我將為您準備好上等飯食。」
佛陀見難國王請見,就讓舍利弗和目犍連等諸大弟子,明日都一同前往難國應供。
得到佛陀將率眾弟子前來的消息,三摩竭就告訴國王和王后、太子要齋戒沐浴,點燈焚香,準備為佛陀及所有聖弟子使用的齋飯,然後大家都在中庭等待,並告誡眾人說:「明日佛陀的弟子,諸位大阿羅漢會先行來到,你們看了千萬不要驚慌,一切聽我的指揮。」
時間到了,只見世尊的各個弟子形態各異,各顯神通。舍利弗化為一隻白象,目犍連變成一頭獅子,各羅漢聖者也各自變化其身,從天而降。難國百姓從沒見過這種景象,個個都很驚慌。三摩竭急忙安撫大家:「不要害怕,佛陀就要來了!」
說罷,只見阿難尊者隨侍世尊最後到來。三摩竭連忙上前向佛陀頂禮,國王、夫人、太子也跟着向佛禮拜。
等世尊和眾弟子們依次就座之後,三摩竭和大王、夫人以及太子等皇族,恭恭敬敬地為眾僧洗足,然後奉上齋飯。
這時難國中的百姓見佛陀來到宮中,宮門緊閉,大家為親睹佛面,紛紛欲進宮門,有的拿起了刀斧,準備把宮門打開。宮門前,人山人海,沸沸揚揚,直鬧得裡面無法安靜。
此時,世尊開口說:「我來難國,就是為了廣結善緣,教化民眾,讓大家都有見佛的因緣吧!」說完,只見世尊手一揮,原來的宮牆門壁,傾刻都變作透明的水晶牆壁,內外之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宮外的百姓也就無人再喧譁吵鬧了。
用完齋飯,世尊為舉國人民開示佛法,讓大家同沐佛恩。至此,自以為智能無雙的難國王也懾服於世尊的威德力和無上智能。於是,難國王率領全國百姓共同皈依佛陀,成為佛化國家。
三摩竭見國王、夫人以及太子們都得到佛法的教化,才甘心真正做了國王的兒媳,並且在難國繼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