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張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張犁

圖片來自udn

三張犁,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清治時期三張犁莊日治中期改制為不設的郊區大字

位於為臺北盆地東南緣,象山拇指山西面、新埤山北面、松勤街以東的區域[1]。大致包含現今臺北市信義區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等里。

現劃為吳興次分區以及六張犁次分區東北部;三張犁北邊的興雅設有三張犁次分區,但未包含傳統三張犁地區。

地名由來與清治時期開墾臺灣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莊」,隸屬於大加蚋堡。該莊北與興雅莊為鄰,東北與五分埔莊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著拇指山後山莊相對,南邊為陂內坑莊,西南邊鄰接六張犁莊,西北邊接大安莊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莊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莊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2]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以瑠公農田水圳為界劃分為石景里、三張里、三犁里等三里,水圳以南為三張里、以北為三犁里。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

區內地標

文化資產

公共設施

宗教場所

學校

其他

台灣日治時期曾設有三張犁區、三張犁派出所[4],管轄三張犁及興雅等地,現在部分以三張犁為名的設施並不在前述三張犁的範圍內,如公車站牌「三張犁」,實際上位於興雅上車層

參考文獻

  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2. 《臺北市沿革 1901-2010》,地圖會說話網站. [2019-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3. 四四南村.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3). 
  4. 《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 封域篇.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988-06: 75,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