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一照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坊一照壁 |
中文名: 三坊一照壁 模式: 星火巷41號李宅同為三坊一照壁 典型建築: 大理古城王家院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築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型式。先鋒街20號楊宅,是城鎮中三坊一照壁較好的一例,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下輩居住。正房三間的兩側,各有「漏角屋」兩間,也是二層,但進深與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以利採光、通風及排雨水。通常,一邊的漏角屋樓上樓下作臥室或書房,也有作雜物儲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廚房,高為二層但不設樓層,以便排煙。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廂房廈子的端牆上,設門控制。[1]
模式
七一街星火巷41號李宅同為三坊一照壁,但天井較小(面闊約兩間),結構上不用「頭梁合抱柱」,而用相應的照面梁榫卯相接組成「跑馬轉角樓」。兩個漏角屋僅為單層;大門設在東南角,占用一間廂房,朝南向,由南面的街道直接跨渠進入,這些都是在緊張的地段因地制宜所致。
位於大理古城的王家院,是最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照壁上的題字為大理古城王家家訓「古槐及弟」,從「古槐及第」延生出來的是「槐弟增輝」。
變形
三坊一照壁在經濟條件暫不許可時只蓋兩坊,此兩坊不能對面建蓋,必須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龍泉東開七隊和宅及五一街下段31號牛宅即為此種類型。和宅在農村,正房一坊朝東南,二層,下為居室、上為倉庫;朝東北的一坊亦二層,下為畜廄、上為草料樓。二坊相交用八字牆分開。牛宅在城鎮,主房一坊朝南,二層;廂房一坊朝東,單層;二坊皆供居住,相交結構上用「頭梁合抱柱」。此二例在廂房對面的一坊皆留有餘地。這就說明二坊拐角只是一種臨時型式,日後經濟許可即可補建成三坊一照壁。
其他例子
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平面功能上略有不同,白華大隊中心二隊和宅較為典型。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皆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稱作草料樓。天並不像城鎮中僅供生活之用,而要兼供生產(曬穀子或加工糧食),故而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石鋪地),為此,正房與廂房二坊相交處在結構上不用「頭梁合抱柱」,而用八宇牆將二坊脫開以擴大天井面積。此例西北漏角屋為廚房,其外為菜園;西南角不設漏角屋,原安排一花園(現供養豬等副業用);照壁東面利用空地圍以小院綠化種植;東南角大門外還有一塊可拴牛馬的場地,這些都是農村利用各種地段發展副業生產而作的靈活安排。
城鎮中常有臨街的房屋作鋪面用,如七一街八一路46號賴宅亦為三坊一照璧,南面臨街,結合地形將一廂房上層作鋪面。也有利用地形作地下室的,如新華街6號牛宅。上述各例皆為三坊一照壁,但是具體處理則不拘一格。
參考來源
- ↑ 「兩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兩院相連的「六合 新浪 2018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