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叶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三叶豆,中药名。为豆科木豆属植物木豆Cajanus cajan (Linn.) Millsp.的种子。

植物木豆,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具有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之功效。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衄血,便血,疮疖肿毒,产后恶露不尽,水肿,黄疸型肝炎。

别名 豆蓉, 观音豆、大木豆、树豆、三叶豆、花螺树豆、扭豆、野黄豆

观音豆《泉州本草》,大木豆树豆《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三叶豆《云南药用植物名录》,花螺树豆《台湾药用植物志》,扭豆(云南),野黄豆(贵州)。[1]

入药部位

种子。

性味

味辛、涩,性平。

功效

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衄血,便血,疮疖肿毒,产后恶露不尽,水肿,黄疸型肝炎。

相关配伍

1、治心虚水肿,喘促无力,木豆30g,猪心1个。合炖服,连服数次可消。(《泉州本草》)

2、治肝肾水肿,木豆、苡仁各15g。合煎汤服,每日2次。忌食盐。(《泉州本草》)

3、治血淋,木豆、车前子各9g。合煎汤服。(《泉州本草》)

4、治痔疮下血,木豆浸酒一宿。取出,焙干研末,泡酒服。每次9g。(《泉州本草》)

5、治痈疽初起,木豆,研末泡酒服,每次9g,并以末合香蕉肉捣敷患处。(《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炮制

采集加工: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

形态特征

木豆,别名黄豆树(贵州)。直立矮灌木,高1-3m,全体灰绿色。

多分枝,小枝条弱,有纵沟纹,被灰色柔毛。

三出复叶,互生;托叶小;叶柄长约2cm,向上渐短;

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10cm,宽1-3.5cm,先端锐尖,全缘,两面均被毛,下面具有不明显腺点。

总状花序腋生,具梗;花蝶形;萼钟形,萼齿5,内外生短柔毛并有腺点;

花冠红黄色,长约1.8cm,旗瓣背面有紫褐色条纹,基部有丝状短爪,爪顶有一对弯钩状附属体;

雄蕊10,二体;心皮1,花柱细长线形,基部有短柔毛,柱头渐尖,密被黄色短柔毛。

荚果条形,长4-7cm,两侧扁压,有长喙,果瓣于种子间具凹入的斜槽纹。

种子3-6粒,近圆形,种皮暗红色,有时有褐色斑点,种脐侧生。花期2-11月,果期3-4月及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1600m的山坡、砂地、丛林中或林边。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

鉴别

药材性状:种子为扁球形,直径4-6cm,表面暗红色,种脐长圆形,白色,显著突起;质坚硬,内有两片肥厚子叶。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现代应用

治疗跌打损伤,便血,尿血,恶露不尽,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和疮疖肿毒等。

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便血,衄血。”

2、《全国中草药汇编》:“利湿。治黄疸型肝炎。”

參考來源

  1. 木豆- 中药材 - ,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