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三口镇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东北麓,南接黄山风景区,东依谭家桥镇,西靠耿城镇,北邻仙源镇、新明乡。2014年,三口镇总面积56.74平方千米,总人口7439人(2017),下辖5个村,盛产木竹、粮油、茶叶、中药材,是中国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的原产地。政府驻地白果树村。境内主要景点有福固寺、汪氏宗祠、夫子峰与轩辕峰等。[1]

自然地理

三口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年均气温15.5℃,年日照时间1672小时,全年无霜期约220天,年均降水量1556毫米。光、热、水条件适宜。境内生态环境完好,物产丰饶。所属黄山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空气和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级一类标准。耸立于本镇汪家桥村境内的黄山夫子峰与轩辕峰遥相呼应,发源于黄山的麻川河与芦溪河蜿蜒穿行其间。镇内林木蓊郁,有林地5259公顷(其中公益林3745.4公顷),森林覆盖率87.6%。盛产毛竹、茶叶,天然珍稀树种有银杏、天竺桂、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等,可谓"秋至满山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其中短尾猴、杜鹃、啄木鸟、岩羊等尤为珍贵。

历史文化

唐天宝11年(公元752年)始建道泰乡,迄今已逾千载。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名人辈出,远有宋代四进士陈绶、陈士儒、陈移忠(原名陈士孝)、陈契孙和经商名士汪棣章、汪玉屏等诸多名人雅士,近有牛花子、叶桂枝等革命先烈和吴茂权、王天赐、乔水生、吴宗祥、阳水轮、丁秀莲等英雄模范人物。悠悠历史留下了唐宋年间修建的福固寺、仙皇殿、松山寺、西峰庵等佛教寺院遗址和明清时期修建的金墩桥、洞青桥、甘露亭、黄昏洞、汪氏宗祠、毓青堂、陈氏宗祠等人文古迹。与福固寺一桥之隔的轩辕峰因轩辕黄帝游感于此的传说而得名,峰顶有石仙室、石油座,传为轩辕黄帝受胎息于容成子之所。峰腰有神仙洞,峰麓更有传说黄帝飞升之遗址(即福固寺),称为"仙境",长年玄光笼罩,灵气逼人,周围景色更是幽邃迷人。峰下有紫芝源,《周书异记》载轩辕黄帝炼丹时常于源中所采的紫芝,至今仍有生长。还有紫云溪、滴翠潭等诸多名胜。这些都是三口镇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更是三口镇丰富的旅游资源。

风景名胜

1978年修建而成的夫子湖,面积40公顷,蓄水量达604万立方米,湖水碧波莹莹,四周青山环绕,峰峦叠翠,两岸有青松、翠竹、绿柳、红梅,茶园、花圃、水榭。水中一亭台,名曰"凤兮",六角形状,新安书画社副社长汪则之先生书写"轩辕悟道乘龙去,赤子归根驾鹤来"于两侧亭柱上。

位于风景湖北岸的中国黄山龙裔公墓是民革安徽省委和黄山市人民政府(现黄山区政府)于1987年春合作建设。主要殡葬对象为海外侨胞、港澳台胞及海外华人在中国的亲属,现归三口镇人民政府管理。公墓入口处用粉红色花岗岩石料砌成的高大牌坊上刻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的"中国黄山龙裔公墓"8个金色大字,背面刻有"永飨馨香"4个楷书大字。著名华裔学者苏光平及其祖父、父亲和台湾著名小说家江南先生等海内外侨胞及多位著名人士安息于此。2007年设计兴建的总图幅165幅、总长1.8公里的黄帝文化墙在以该公墓为核心的夫子山旅游景区正式亮相,文化墙以黄帝征战一生的故事为背景,是打造轩辕黄帝旅游文化品牌的精品之作。

集镇建设

三口镇集镇规划区面积1.65平方公里,现已形成以103省道沿线为主轴,东南向"三夫"新街延伸,西北与三口老街衔接的格局。已建成商住综合楼162间,建筑面积达36840平方米。集镇基础设施也得到很大改善,并向村级延伸。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电话,建有移动和联通3个基站,实现了固定电话和移动通讯全覆盖。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全镇拥有中学1所、小学3所,中小学师生 1260人,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在全区乡镇学校均属一流水平。建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所,拥有床位18张,大型医疗仪器28台,卫生院业务量和诊疗在全区两类卫生院中居于前列。

发展前景

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绝佳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富饶的特产孕育出一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三口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生态美镇、招商兴镇"的发展思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实现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426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6.5%,同比增长39.7%;全部企业营业收入512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88万元,占年度预期目标的143.5%,同比增长71.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260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25元,较上年增收699元,增幅达18.8%。先后被黄山市委命名为市级"六好乡镇党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和"村民自治示范镇";荣获2005年全区综合考核"经济和社会发展红旗乡镇"(三类乡镇)和2006年、2007年全区综合考核"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进乡镇"(二类乡镇)荣誉称号。

“十二五”时期,三口镇将坚持“加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农业稳镇、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工业富镇、开放强镇”战略,力争到2016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翻番、总量达到2600万元,五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93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达5.67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55亿元、年均增幅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65元、年均增长10%,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人口计生等工作统筹发展。争取把三口镇建成全区发展重镇、全市经济强镇和省道沿线靓镇。[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