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万载傩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万载傩舞是汉族原始文化信仰,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汉族民俗舞蹈。傩,是汉族民间的一种迎神驱鬼的风俗,傩舞,是在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它源远流长,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有记载,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江西万载县以花炮、百合享誉,亦以傩舞闻名。跳傩,俗称“跳魈”,又称“搬案”。跳傩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手执各种兵器,在民间打击乐的伴奏下,手舞蹈,其表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1]

[]

所获荣誉

发展至今, 万载傩舞先后获得“江西 傩文化展金奖”、国家“民间艺术优秀表演奖”和“中外傩文化艺术银奖”等,国际傩学研究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先生对 万载傩舞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 万载傩舞编入长篇巨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2005年 6月,万载县派出的傩舞队,参加了在南昌市举行的、有来自日本、韩国等 6国和江西、湖南等省共30支傩舞队1500余人出席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原汁原味、古朴洒脱的万载傩舞表演,一举夺得了最高奖“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唯一的“江西傩文化展金奖”和“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3块奖牌。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简介

傩,是古代的一种迎神驱鬼的风俗, 傩舞,是在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它源远流长,早在《 论语·乡党》中就有记载,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江西 万载县以 花炮、 百合享誉,亦以 傩舞闻名。

跳傩,俗称“跳魈”,又称“搬案”。跳傩者头戴面具,身着古装,手执各种兵器,在民间打击乐的伴奏下,手舞蹈,其表现手法严肃而诙谐,它既是人们以娱乐形式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也是汉族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

历史渊源

万载傩舞,盛行于明代初年,以 黄茅马鞍岭及 潭埠镇为最,在潭埠镇的沙江桥,还保存着专门供奉傩神的傩庙,傩庙分上下两个厅,上厅较小,供奉傩神,下厅较大,为演练傩舞的地方。正月跳傩的风俗在万载源远流长。万载傩舞,始于元末明初,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习俗盛行,古朴祥和, 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潭埠镇沙河桥、茵果村的跳傩更为“ 傩舞之乡”增添了新的风景和活力。

独特风格

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由24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面具的设计极富汉族族传统文化色彩。艺人匠心独运,每个面具各具特色,有的目圆口阔,有的眉清目秀,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滑稽可笑,脸谱的颜色也不同,分红、绿、黑、白四种。其舞蹈动作简单古朴,跳时曲折呼唤行进,但每一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符合“方、圆、扁、仄”的规律,同时,边舞边要打出各式各样的手势,俗称“拗诀”,以表示打鬼驱邪。由于这些特点,形成了万载傩舞中悠闲、庄重、轻盈、洒脱的独特风格。

傩舞节目

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武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开山”,它的状态是头长双角,怒目圆睁,口长獠牙,左手握凿,右手执斧劈山,时而用凿开路,动静结合,妙趣无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