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德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德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一德楼”是目前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土楼,于1558年建造,1943年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废弃。

简介

中文名:一德楼

级别:省级

地理位置: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

保护对象:土楼遗址

基本内容

在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乌潭埔自然村空旷的田野中间,有一座楼体巍巍地伫立着,这就是“一德楼”。根据楼匾上所刻的建筑年代,为闽西南目前已知最早年代的土楼。

“一德楼”的主体建筑为方形楼,平面深27米,宽26米,基本呈正方形。楼墙底部有两层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筑,底厚1.3米,墙内外侧同步收分,二层厚1.0米,三层厚0.82米,夯土以壳灰、粗砂、红糖、糯米浆组成。

全楼三层共35间房,中间形成了一个12米见方的天井。大门厚重,备有护门横木,石门框顶埋二道斜陶管,通门框缝隙,二楼注水可防火攻。楼一层全闭无窗,二、三层开设狭长小窗,供通气排污之用。楼外10米处筑有环楼围墙,墙内又依次建造小屋为外楼。墙外有护城河,沿楼一周,做三道防线,设置完善,配套齐全。

据悉,该楼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吴氏族人所建造的内方外圆内通廊式三合土楼,用于居住与抵御土匪、倭寇的侵扰。传说,吴姓祖宗曾有一人在明嘉靖年间为任京官,曾经代天子祭天南郊,此楼即为该官所建。

可惜的是,在1943年,日本飞机轰炸漳浦,一枚炸弹落在一德楼上,炸毁西南角,人们顾不上擦去身上的鲜血,惊魂未定地弃楼而去,一德楼仅存高墙,屹立在田野中,自此被废弃,楼中木结构被陆续拆除,外围墙仅存地基,周围只有几亩田地,护城河被填平。

生于战火,亡于战火,这也正是一德楼的宿命。艳阳高照,破败不堪的一德楼无言地耸立着,墙体反射的光线,更增添了它的落寞。曾经的繁华不再,它注定要在荒凉中继续荒凉。

目前有学术人士认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而一德楼对于研究明代土楼的建筑工艺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0年8月8日,该楼经漳浦县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县级文保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