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张珍贵的照片(杨步辉)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张珍贵的照片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一张珍贵的照片》中国当代作家杨步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张珍贵的照片

在我的相册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是1997年在部队时同成都军区两位作家的合影。退伍至今,岁月已经过去了27个年头,当年青春的我也已步入中年,但那帧在边防军营里拍摄的照片却依然保存完好。看到这张照片,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军旅岁月…

那是1997年8月中旬的一天,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作家裘山山、施放进藏到我所在的部队釆访“兰西拉”光缆工程先进事迹。我当时任旅政治部宣传科新闻报道员,因喜欢写作,领导特意安排让我陪两位作家到旅属各单位釆访、参观。出于对两位作家的尊敬和崇拜,我很高兴的接受了这项任务。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陪两位作家先后参观了教导队、农场、步兵营、通信营、汽车营等单位,釆访了几十位干部、战士。两位作家不辞辛苦,不停的奔波在去往各单位的路上。当时部队附近的公路还是砂土路,坑洼不平,车过处尘土飞扬。老式的吉普车嘶吼着,奔驰在雅鲁藏布江畔的边防公路上。因为没有空调,车里很闷热,每个人都汗流满面,热的受不了。我们要去釆访的连队居住分散,有的连队离公路还有一段距离,车上不去,只能步行前往。高原的阳光刺目而毒辣,紫外线肆无忌惮的射向我们。两位作家默默的走在乱石遍地的高原边防线上,看着他们汗湿的衣服,疲惫的神态,我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几天来我陪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连队、班组,同官兵们聊天、座谈,参观部队荣誉室,了解各单位的历史和日常训练、工作,特别是这次“兰西拉”光缆施工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来,他们写的我旅官兵奋战“兰西拉”光缆工程的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被《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釆用,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好评。文学作品宣传了先进,鼓舞了士气,树立了典型,为部队建设、强军兴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是在这一次,我和两位作家相识并熟悉,并在我们营区门口合影留念。照片中的营区整洁、干净,天空蔚蓝而辽远,一派高原风光。应我的要求,两位作家还给我题了词。裘山山的题词是:“写作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付出你的青春和情感吧,终会有所收获的”。施放的题词是:“多写、坚持写,总能写出好东西来的”。两位作家的赠言虽短,却饱含深情,可以看作是他们几十年来创作成功的“秘笈”。现在看来,我在写作上能有一点成绩,与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次陪同两位作家在部队采访,是我记忆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看到了两位作家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优良的军人作风。后来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更心生敬意。两位作家在军旅文学的百花园中耕耘多年,著作等身,在中国军事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施放是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出版有长篇小说《铁营房》《伤悼》《弹头十字架》,长篇报告文学《应急第一师》《离职军医》《绿染雪域》等各类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裘山山是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曾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先后出版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出版有《裘山山文集》七卷,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作品曾改编成电影《我的格桑梅朵》,电视剧《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获得多种奖项,反响强烈。

一张旧照片,一生战友情。战友情谊是在铁血军营里绽放的美丽格桑花,永远开在我记忆的最深处![1]

作者简介

杨步辉,山西省沁源县人,自由撰稿人。曾服役于西藏边防某部,喜欢读书、写作、收藏,有诗作、散文、影评等发表,并多次获奖,喜欢随性、真诚的文字和作品。现供职于沁源县通洲集团。

参考资料

语言已更改自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