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座古村落的來路與風骨(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一座古村落的來路與風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一座古村落的來路與風骨》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座古村落的來路與風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茅坪的山情是偉岸的、宏闊的,茅坪的水韻則柔婉的、深沉的。

這個襟山帶水古村落的歷史視野,在長長的來路里。

茅坪位於湘黔邊界的清水江中下游貴州省錦屏縣東北部,黃哨山南麓,歷史經緯中演繹的文韜武略,若清水江滔滔奔流不息,似黃哨山巍巍雄奇險峻,俊彥鄉賢,層見疊出,胸襟氣度和家國情懷,成就了這座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的生態氣質和人文傳奇。

清水江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拖藍擁翠,激盪奔涌,造就了無數傳奇。清水江多為石床河底,上下江浚灘險,水湍流急,流線紊亂,為木塢者避急就緩,用心選擇。茅坪河段河床寬闊,水深塘長,水流舒緩,無論大、中水位,水面流態好,無鼓水、瀑水、漩渦等水流,為清水江中下游木材停泊、存貯、改排、交易的理想場所,而清水江這條流放木材的天然運輸線,連接着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接納着南來北往到這裡採購木材的商賈人群,他們懷資到此與黔民交易,各種生活習慣也在這裡碰撞、交融,衍生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生活方式,人煙密布的興旺景象,繁華與幽僻在這裡合而為一。茅坪的自然優勢和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吞吐萬木之地,清水江木材出口之門戶,黔省木材的集散中心。常年使用的木塢有銅鼓塘、鷺鷥岩、隔渡梢、渡船口、樟樹灣、紅樹腳、退尾寨、皮樹腳、涼亭腳、掛子棚、杉木角等十餘處。茅坪河段木塢,中水時水庫安全容量八千立方米,可停泊木材近三萬立方米。

明正德九年(1514年),清水江敞開山門,接納了第一批「販木苗疆」用於修筑北京宮殿的「皇商」,木材時代的滾滾洪流,把隱藏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中以錦屏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區帶入全國視野,同時也把清水江流域的優質杉木推上了國家資源的戰略地位。水運三千里,木商五百年。明清時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茅坪成為貴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歷史上曾繁華一時,現仍保存古民居、古祠堂、青石板街巷、古碼頭、古橋、古井、古驛道等數十處古蹟。

這裡的古街巷、古民居會說話。這些古建築,從選址、設計、修造,到與周邊關係的諧和,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則和人們對山水自然的憧憬與嚮往,突出天人合一的「惟和」理念。木商文化的酵素也正是從這些理念出發,浸潤民間生活、精神和美學,從而形成族群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禮敬。

據碑刻、譜牒和口碑傳,茅坪開寨於元末,距今已有七百餘年。茅坪上寨一古井碑文記載,此井開鑿於元朝至正庚子年(1360年),迄今六百五十九年。井口石板經過井繩經年累月的摩擦,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其中一面已磨成深二十多厘米的「V」形凹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深幽澄澈的井水,像一面古鏡,見證了族群繁衍和歲月流逝,也映照着廣闊的社會人生。

古人云:天地廣博,大道至簡。茅坪的每一座古民居,都包漿着木商時代的光榮與夢想,每一條古巷,都是一本歲月的大書。木商文化和民族基因的互動傳承,催生了「木材換人才」的茅坪故事。在這些激盪清水江現代文明的敘事中,既有歷史層面的記憶,也有族群和私人化的記憶。以「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紅六軍團十八師師長龍云為代表的茅坪兒女,用頑強奮發的鬥志,堅貞不屈的忠誠,譜寫了捨身赴國難的生命壯歌。以創建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的龍咸靈教授、鐵道橋樑專家唐維倫和百年前就遠赴比利時學習機電技術的楊開榮為代表的茅坪子弟,胸懷科技報國之志,許身民族振興大業。新中國成立後,從茅坪走出去的青年才俊,猶如雨後春筍般。正好應證了茅坪文筆塔大門那副對聯的寄望:「長空萬里展素絹;文筆一支紀風流。」

一代代茅坪人,用生命的厚度、勇氣、責任和敢領風氣之先的創新實踐,蓄積了抵抗時間的力量,葆守了這方鄉土的山水品格和人文精神。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