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座古村落的来路与风骨(杨秀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座古村落的来路与风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一座古村落的来路与风骨》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座古村落的来路与风骨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茅坪的山情是伟岸的、宏阔的,茅坪的水韵则柔婉的、深沉的。

这个襟山带水古村落的历史视野,在长长的来路里。

茅坪位于湘黔边界的清水江中下游贵州省锦屏县东北部,黄哨山南麓,历史经纬中演绎的文韬武略,若清水江滔滔奔流不息,似黄哨山巍巍雄奇险峻,俊彦乡贤,层见叠出,胸襟气度和家国情怀,成就了这座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的生态气质和人文传奇。

清水江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拖蓝拥翠,激荡奔涌,造就了无数传奇。清水江多为石床河底,上下江浚滩险,水湍流急,流线紊乱,为木坞者避急就缓,用心选择。茅坪河段河床宽阔,水深塘长,水流舒缓,无论大、中水位,水面流态好,无鼓水、瀑水、漩涡等水流,为清水江中下游木材停泊、存贮、改排、交易的理想场所,而清水江这条流放木材的天然运输线,连接着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接纳着南来北往到这里采购木材的商贾人群,他们怀资到此与黔民交易,各种生活习惯也在这里碰撞、交融,衍生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活方式,人烟密布的兴旺景象,繁华与幽僻在这里合而为一。茅坪的自然优势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吞吐万木之地,清水江木材出口之门户,黔省木材的集散中心。常年使用的木坞有铜鼓塘、鹭鸶岩、隔渡梢、渡船口、樟树湾、红树脚、退尾寨、皮树脚、凉亭脚、掛子棚、杉木角等十余处。茅坪河段木坞,中水时水库安全容量八千立方米,可停泊木材近三万立方米。

明正德九年(1514年),清水江敞开山门,接纳了第一批“贩木苗疆”用于修筑北京宫殿的“皇商”,木材时代的滚滚洪流,把隐藏在大西南崇山峻岭中以锦屏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林区带入全国视野,同时也把清水江流域的优质杉木推上了国家资源的战略地位。水运三千里,木商五百年。明清时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茅坪成为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历史上曾繁华一时,现仍保存古民居、古祠堂、青石板街巷、古码头、古桥、古井、古驿道等数十处古迹。

这里的古街巷、古民居会说话。这些古建筑,从选址、设计、修造,到与周边关系的谐和,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正德、利用、厚生”的原则和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憧憬与向往,突出天人合一的“惟和”理念。木商文化的酵素也正是从这些理念出发,浸润民间生活、精神和美学,从而形成族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礼敬。

据碑刻、谱牒和口碑传,茅坪开寨于元末,距今已有七百余年。茅坪上寨一古井碑文记载,此井开凿于元朝至正庚子年(1360年),迄今六百五十九年。井口石板经过井绳经年累月的摩擦,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其中一面已磨成深二十多厘米的“V”形凹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深幽澄澈的井水,像一面古镜,见证了族群繁衍和岁月流逝,也映照着广阔的社会人生。

古人云:天地广博,大道至简。茅坪的每一座古民居,都包浆着木商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每一条古巷,都是一本岁月的大书。木商文化和民族基因的互动传承,催生了“木材换人才”的茅坪故事。在这些激荡清水江现代文明的叙事中,既有历史层面的记忆,也有族群和私人化的记忆。以“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红六军团十八师师长龙云为代表的茅坪儿女,用顽强奋发的斗志,坚贞不屈的忠诚,谱写了舍身赴国难的生命壮歌。以创建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龙咸灵教授、铁道桥梁专家唐维伦和百年前就远赴比利时学习机电技术的杨开荣为代表的茅坪子弟,胸怀科技报国之志,许身民族振兴大业。新中国成立后,从茅坪走出去的青年才俊,犹如雨后春笋般。正好应证了茅坪文笔塔大门那副对联的寄望:“长空万里展素绢;文笔一支纪风流。”

一代代茅坪人,用生命的厚度、勇气、责任和敢领风气之先的创新实践,蓄积了抵抗时间的力量,葆守了这方乡土的山水品格和人文精神。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