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0883410。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1],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2]。
内容简介
汉传天下!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不同步的问题日益明显,不但表现为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步伐无法一致,而且中国与沿线国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不同步的现象也日益明显,且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民心相通之路就会艰难很多。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心心交流,才能同一律动。
路多艰,事才大!筚路蓝缕,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已不知把多少无人走过的路变成了通途。
要实现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日用而不觉”的传播目标,需要聚全国之力、全民之力,需要每个中国人都自觉“我是一枚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交流为主流,但碰撞和摩擦不断。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所面对的阻力和障碍显然是客观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我们对世界“中国热”的判断与世界对“中国热”的直接感知并不一致,还有较大的落差。“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首先要找到这些落差,并推动消除这些落差,包括因我们长期疏于向世界主动表达而形成的误解,进而加大加深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融入广度和深度,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
优秀文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所能见到的不是一条条冷冰冰的铁轨,而是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自觉的经济、文化双向运输、交流。中国作为运输总站的总调度,有责任保证条条运输线都通畅、高效。为此,就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舆情、民情、政体、经济、文化等事关运输软硬环境的基础条件进行详细、差别化的调研和理解,基于科学规划、种子落地的原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并找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之间的多轨多向交流与传播。
“一带一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是中国主导、广泛借力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助力沿线国家文化的世界化。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面对沿线国家和世界必须说清楚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国际国内大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而且是世界对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主动诉求。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破解“一带一路”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核心问题,而且才能确保“一带一路”的方向正确、路线正确、目标准确,既为中国,更为世界。
参考文献
- ↑ 涨知识:古人用什么方法传递信息?,搜狐,2017-04-03
- ↑ 书究竟有何用?,搜狐,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