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一个人的两座水库(游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个人的两座水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一个人的两座水库》中国当代作家游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个人的两座水库

站在大别山北麓的奶奶殿山头北望,馒头一样的山丘洒满了祖师的每一个旮旯。

四十多年前,少雨必旱、无雨大灾的现象让祖师的这些馒头像缺乏营养没长开的孩子,面黄肌瘦皱皱巴巴,在漫长无望的煎熬中承受饥饿岁月的重压。至于楼上楼下、洋犁洋耙、电灯电话的滋润日子却只能在群众大会上的喧嚣口号中闪现迷人的光泽。振臂高呼的狂热过后,便重新陷入吃了上顿得为下顿找米找面下锅的噩梦。永远辘辘的饥肠,让人们卑微得像田间地头灰褐色的蜘蛛,终日在枯草间结网捕食,而一阵风、一通雨、甚至一头牛的践踏,就有可能让他们失去可怜的一点拥有。

大米饭、白馒头的美梦,像绑在驴子头前的那一束鲜嫩的草,闻到了清新的味道,看到了美妙的影子,却永远不可触及。虚妄的丰收梦,虽然在枯死的秧苗、干瘪的麦穗一次次无情重击下倒塌,破碎,却依然支撑着祖师的老百姓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饥馑的日子。

可是,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收获的却是年复一年的贫穷轮回。

但是,自从有了两座水库,有了两条连接水库的弯弯曲曲的土渠吃力地在馒头一样的山丘上爬行,清凌凌的库水便淌过了千年的干旱,浸润着因缺水而龟裂的坡地和麦田。于是,从来没有丰登的五谷,梦一样闯进老百姓的家里,跳跃,歌唱,舞蹈,招摇。那丰年的气息,从歪斜的窗户,从土坯墙的缝儿,从茅草房的屋顶,从低矮的烟囱里挤出来,化作了温柔的手,抹平了愁苦岁月的皱纹。家家户户的餐桌从此多了大碗大碗的白米干饭,暄腾软乎的大白馒头,就着烹炒得嫩生生清汪汪的蔬菜,那日子便在昂得越来越高的头颅,挺得越来越直的腰杆和吆喝得越来越大的声音中风生水起了。娶媳妇嫁女儿也有了挑挑拣拣的资格,剜到筐里就是菜的无奈,因水库因水因白米干饭因馒头而随风逝去了……

那可真是扬眉吐气的日子啊!

实际上,祖师的锁口水库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和方集境内的白果冲水库一起被列入了施工计划。只是,1958年开始施工的白果冲水库于1960年的一个盛夏暴雨之夜发生了致700余人死亡的溃坝惨剧,曾经鲜活的生命因浮夸、蛮干、渎职而葬身水底。山一般的恐惧,死死地压在人们的心上,而那水库的废墟,似一道无法愈合的巨大伤口,一碰,便有鲜血汩汩流出,成了谁也不愿涉足的伤心血泪之河。

锁口水库的继续修建已然失去了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因此,这个建设项目被无限期推迟。

1971年,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农村形势,当时的固始县革委会决定锁口水库施工建设。

两年过去了,工程进展不如人意。

我们可以揣测当时基层主政者的心态:不干,对上无法交代;干,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风险巨大。毕竟,曾经的溃坝付出的代价太惨痛,闹不好,是要坐牢挨枪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拖,是最好的办法。冯德礼之前,有一位书记仅干了两个月便不顾组织挽留而强行离开,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年主政者极度的恐惧心理。至今,祖师的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走了路,跑了马,来了个老冯顶他俩﹙注:路和马为冯德礼来以前两位书记的姓﹚。

1973年秋,冯德礼受命担任祖师公社革委会书记。这个身材不高的中年人,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半个月跑遍了全公社大大小小的村子,很快吃透了情况。他治下的祖师境内大部分是丘陵,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水利基础设施,多雨的年份,极易成灾,少雨的年份,人畜吃水都成问题,哪有水浇田浇地?

缺水导致的赤贫让他触目惊心,寝食难安。

顾不上自家的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了,为了让百姓吃上饭,就是掉脑袋也要把水引过来……

四十多年过去,我们已无从了解当年他如何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力排众议在公社的革委会上慷慨陈词,要求加大锁口水库的修建力度,力争大坝一年内合拢的在当时看来是极为疯狂的提议。据说,那次会议开了两天一夜,会议室乌烟瘴气,茶杯、水瓶的碎屑到处都是,好几条凳子散了架,好几张桌子断了腿。争吵,辩论,质问;唇枪舌剑,口如悬河,面红耳赤;责任,群众,贫困,改变面貌,三战狼窝掌,农业学大寨……这些关键词最终决定了锁口水库的命运。

会议结束时,与会者个个满嘴是泡,步履踉跄……

提议通过了。

那是个注定又没有丰收的秋天,公社“三干”会议在一个霪雨霏霏的早晨召开。动员会上,冯书记描绘的蓝图让怀疑者打消了疑虑。与其忍饥挨饿,莫若大干一场!将贫困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于是,会场响起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顿顿吃白米干饭,天天有白面馒头的美好未来,让那些菜色的脸涌起了难得的潮红。据参加会议的我三爷说,当时他的嘴直流哈喇子,那是他一辈子听到的最难忘最好听的话!

一个鸡声四起、月斜茅店的霜晨,全公社的劳力肩扛原始简陋的劳动工具涌向锁口。霎时,整个工地红旗漫卷,呐喊震天,炮声隆隆。冯德礼从那天起也一头扎进了工地,协调、监督、抽查、督促、整改。他特别要求工棚一定要搭在山坡上,严禁住在坝堤下,防止溃坝。他明白,坝体是否结实是水库成败的关键,不仅关系自身命运,更关系数万百姓的家庭命运。他始终觉得头顶悬挂着一把钢刀,铮铮发亮,霍霍乱响,似乎随时要砍掉他的脑袋。

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和技术员一道,天天守在坝堤上,一寸寸查看坝体是否夯实,石灰和黏土的比例是否合格,是否有活的树根埋入了大坝,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水泥抹的是否严密……

那时,由于缺乏大型机械,坝体的夯实主要靠一种叫“小砐﹙音饿﹚”的简单机械:在大石块的边缘凿洞,然后拴上粗绳,两人、四人或多人不等,在齐齐的劳动号子声中一起从不同角度拉绳,将石块拉起,再撞击坝体,以达到把浮土夯实的目的。这个活叫“打砐”。冯书记经常参与进来,拉绳,呐喊,撞击……每天,那打砐的号子悠扬而婉转,仿佛是在收割满地满田的小麦和稻谷……

多年后,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对锁口水库的坝体进行维修,当施工人员开着工程车想当然地认为能轻而易举地挖开坝体时,面对似乎比水泥还要坚硬的土质坝体,他们面向北方肃立,为逝去的老书记默默鞠躬致敬……

1974年冬天,锁口水库的重要配套工程——连接水库的土渠修筑完毕。

1975年,他力主修建的关门山水库开始动工,至1977年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竣工。

两座水库,两条水渠,祖师的水利设施网络覆盖了全公社的大队。

五谷丰登的日子即将来临。

四十多年过去了。

水库依旧,水渠依旧。丰收的年份越来越多,人们对曾经的幸福感觉早已麻木淡漠,对水库的印象也只是流连于它的秀美风景。粼粼的水波湮灭了昔日的激情和艰辛,也模糊了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传奇……

走在弯弯的渠埂上,仿佛走在凝固的历史中。猎猎的红旗,嘶哑的吼叫,隆隆的炮声,汩汩的水流,如尘埃落定,堆叠、沉积,成了它挥之不去的丰满记忆了。

那些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人们凭着改变生存状况的简单想法,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生存条件改善了,我们却再也无法像冯德礼们那样能组织群众去干这些公益项目了。最典型的表现是那些具有蓄水功能的大大小小的乡村池塘。那时,一到冬天农闲,生产队就组织劳力挑塘泥,乌黑的塘泥成了庄稼的最好肥料。而今,除了淤积使水塘数目急剧减少外,仅存的池塘哪一口不是淤满了污泥?池废塘荒,让人痛心。

……

站在高高的山顶,望着脚下青峰收拢的一库碧水,冯德礼们的身躯高大起来,如山,义无反顾地倒下去,便化作了青巍巍的大坝……

[1]

作者简介

游宇,原名胡安同,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于河南固始,固始县国机励志学校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