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魏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魏书》是纪传体的北朝魏史。北齐魏收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 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1]


  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历仕太学博士、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兼中书侍郎,参与修国史。东魏时,出任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修国史,迁秘书监兼著作郎。入北齐后,官至中书令,仍兼著作郎。时有关魏史的著作已有邓渊的 《代记》、李彪的 《国史》,邢峦、崔鸿等编写的高祖、世宗、肃宗三朝的《起居注》,魏收奉命在此基础上重修魏史。他与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一起收集资料,制定体例,实施撰述,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天保五年(554),《魏书》杀青,其中35例、25序、94论、2表1启,出于魏收之手。因有人讥此书叙事失实,孝昭帝、后主时他二度奉旨修改,始成定本。天保八年(557),升太子少傅,监修北齐史,此后曾与阳体之、李德林讨论断限。晚年任尚书右仆射,位特进。明张溥辑有 《魏特进集》。

  本书130卷,主要记述164年的北朝魏的历史,即从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至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本书分为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三大部分。

《魏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帝纪: 有12篇,因卷4、卷7析为上下卷,故为14卷。本部分只有北魏和东魏诸帝纪。因北魏分裂后,由宇文泰拥立文帝,是为西魏;高欢推戴孝静帝,是为东魏。尔后高洋篡东魏建北齐;宇文觉篡西魏建北周,而魏收为齐臣,故拒绝承认西魏。由此西魏3帝在本书未立本纪。卷1为《序记》,叙魏远祖15帝,卷2至卷11叙建国后的13帝依次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庆帝元子攸、前废帝元恭、后废帝元朗、出帝元脩。卷12叙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列传:本书开创了用家系立传的做法,许多人物传中都有大量子孙、宗族的附传,如李顺、卢元、李灵、崔逞、封彝等传多达十几人或数十人。类传共有皇后、宗室、外戚、儒林、文苑、孝感、节义、良吏、酷吏、逸士、术艺、列女、恩幸、阉官14目。从卷95到卷99叙东晋、南朝、十六国等割据政权。作者以本朝为正统王朝,对这些割据政权极力贬低,称东晋为“僭晋”,称南朝为“岛夷”,称前凉、西凉为“自署”。卷100至卷103叙少数民族及邻国。最末一篇是《自序》,作者追叙家世,作自传,阐述撰书始末。志:分天象、地形、律历、礼、乐、食货、刑罚、灵征、官氏、释老10目。天象、地形、刑罚、灵征4志沿承前史中的天文、州郡、刑法、五行志而稍改名目。《食货志》系统地记述北魏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重要的均田制和当时的生产状况。《官氏志》和《释老志》为本书所新开,前者介绍了职官制度和氏族部落的姓氏,其中孝文帝改各族为汉姓的资料弥足珍贵。以此可了解北方民族汉化的过程; 后者详述了佛教和道教在北方流传的情况,其中有不少寺院经济、宗教与统治者关系的史料。

  《魏书》问世伊始,就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讥此书为 “秽史”。确实,本书的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色彩,他在作书时曾说过:“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魏收传》下同)对 “夙有怨者,多没其善”;对他有惠者却大力褒扬,如尔朱荣之子向魏收馈金,故他在《尔朱荣传》中 “减其恶而增其善”。房延祐等曾帮助他修史,则给他们的宗族作佳传。本书另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一反良史直笔的传统,而用尽曲笔,凡涉及高欢在北魏事,必千方百计予以回护。他以家系立传的体例,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本书的评判。时人杨愔就曾批评道: “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魏收辩护说: “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支流。”赵翼指责道: “若一人立传,而其子孙、兄弟、宗族,不论有官无官,有事无事,一概附入,竟似代人作家谱,则自魏收始”。( 《廿二史札记》)本书虽然长期受到人们的指责,但也有不少该肯定的地方,李延寿认为“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深致远”。平心而论,在南北朝的8书之中,《魏书》还是不错的,一则十志虽内容疏略,但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历史材料,二则全书文笔流畅,叙事生动,颇有文采。

《魏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由于本书对西魏的偏见,故对西魏历史的记载不尽人意。隋初魏澹、颜之推以西魏为正统,另撰后魏书,共92卷。此书在炀帝时加以重新改编。唐张太素撰《后魏书》、裴安时撰 《元魏书》、卢旁卿撰 《后魏记》、元行冲撰 《后魏国典》。然多已佚亡。清乾隆时,谢启昆撰 《西魏书》24卷,其中有表有考,可资参考。

  《魏书》流传至北宋初,已有不少篇章残缺。经史学家刘攽、刘恕、安焘、范祖禹的校勘,查出其中有些卷帙系后人所补。他们核对各种史书。在所有补卷之后加疏,目录上也标明“阙”或“不全”。据中华书局校点者统计,全卷缺者26卷,其中有 《明元帝纪》、《皇后传》等; 部分缺者有3卷,系礼、乐、刑罚3志,《乐志》已由清卢文弨、今人陈垣补全,《礼志》和 《刑罚志》 由唐长孺补全。

  对本书的研究,清代蔚然大观,温日鉴撰《魏书地形志校异》,以校该志的误文和缺漏;陈毅撰《魏书官氏志疏证》,对该志进行详细疏证,所用资料相当广泛;万兆泰撰 《魏氏补证》,以补 《官氏志》的遗漏; 丁谦撰《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对本书的少数民族及邻国传进行周密的考证;李慈铭撰《魏书札记》,以宋监本、汲古阁本《北史》进行校订,王先谦撰《魏书校勘记》,也颇为细致精到。[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