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这样的战士 》

《这样的战士》

来自豆瓣小组网的图片

《zhè yàng de zhàn shì 》


作品名称 :《这样的战士》[1]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散文诗

创作年代 :1925年


《这样的战士》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把“这样的战士”与“蒙昧的非洲土著人”和“疲惫的中国绿营兵”进行对比,指出“这样的战士”有清醒的认识和旺盛的斗志,虽然他手中握着的仅仅是蛮人用来歼灭野兽的简单武器——可以“脱手一掷的投枪”。但是,“这样的战士”洞察“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还看穿了敌人的伪装。此文通过描写战士的形象,号召革命青年必须具有不为任何阴谋诡计欺蒙的韧性,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寓意深刻,韵味深长。

目录

作品原文

这样的战士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已不是蒙昧如非洲土人而背着雪亮的毛瑟枪的;也并不疲惫如中国绿营兵而却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蛮人所用的,脱手一掷的投枪。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微笑,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

一切都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因为他这时成了戕害慈善家等类的罪人。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2] 

词语注释

(1)毛瑟枪:指德国机械师毛瑟弟兄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设计制造的一种单发步枪,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

(2)绿营兵:一作绿旗兵。清朝兵制:除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旗兵"(以满族人为主)外,又另募汉人编成军队,旗帜采用绿色,叫做绿旗兵。清代中叶以后,绿旗兵渐趋衰败,终被裁废。

(3)盒子炮:即驳壳枪,连发手枪的一种,外有特制的木盒,故名。

(4)甲胄(zhòu):古代军人用皮革或金属做成的护身衣服,叫作"甲";"胄"即盔,军人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部的帽子。

(5)投枪:一种可以投掷出去杀伤敌人或野兽的标枪。

(6)无物之阵:分明有一种敌对势力包围,却找不到明确的敌人 。

(7)猛士:勇敢而有力气的人。

(8)东方文明:"五四"运动前后,帝国主义者和封建复古主义者鼓吹的口号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封建道德与封建文化,反对近代科学文明和民主改改革。

(9)护心镜:古代战衣胸前部位镶嵌的金属圆片,用以保护胸膛。

(10)戕(qiāng):伤害,杀害。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12月14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21日《语丝》周刊第58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

当时,北洋军阀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用暴力镇压革命人民,还指使一些文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抗一切进步和革新,妄图引诱青年脱离革命斗争,鲁迅“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野草〉英文译本序》)”,便写下了这篇散文诗。

作品鉴赏

内容赏析

作者鲁迅通过以下三方面论证了需要有那种永不休战的韧战精神的战士的必要性,以此撕破“正人君子”的假面,“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来。

首先,他从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两方面写“这样的战士”。他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性格,他不像蒙昧的非洲土人背着雪亮的毛瑟枪,也不像疲惫的绿营兵佩着盒子炮,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胄”,他只有血肉之躯,所拿的武器也只是蛮人脱手一掷的落后的“投枪”。他是勇猛的,武器虽不精良,但他的精神是觉醒的,斗志是昂扬的。

其次,写“这样的战士”同敌人的斗争,具体展现他的思想性格。他目光敏锐,斗争经验丰富。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其作用“正如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并以过去“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的事实,揭露这“一式点头”是敌人麻痹战士、“捧杀”战士的险恶用心。这表现了战士敏锐的洞察力。他还不为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不上当,不受骗。他面对的“一式点头”的敌人,头上有各种旗帜与“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人,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的各式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这些正是当时“正人君子”掩盖其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思想而冠上的美丽招牌。但战士不为“一式点头”和美丽招牌所迷惑,“他举起了投枪”。战士的第一次对敌行动,表现了他高度的战斗觉悟。

战士第二次对敌行动,是敌人花样翻新之后。敌人的阴谋破产之后,变换花样,同声之誓,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是“公正”、“不偏心”的,并以胸前的护心镜作为证据。战士识破了他们的谎言和伪行,“举起了投枪”,正击中敌人的“心窝”。表明战士头脑清醒,对敌人的打击沉重有力。

战士第三次对敌行动,是在敌人“得了胜利”之后。本来,战士击中敌人的“心窝”,“一切都颓然倒地了。但狡猾的敌人采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跑了,只留下一件外套,“其中无物”。并造谣惑众,说他是“慈善家”,战士是“戕害慈善家”的罪人。然而,战士既不因失败受挫而灰心丧志,也不因敌人的妖言惑众而妥协气馁,他坚忍顽强,又毅然“举起了投枪”,显示了他勇往直前的战斗风貌。

战士的第四次对敌行动,是他再次进入敌阵之后。他在“无物之阵中大踏步走”,气宇轩昂,勇敢坚定,无惧无畏。“再见一式的点头,各种的旗帜,各样的外套……”表明敌人贼心不死,重操故伎,向战士挑战。但战士不被敌人层出不穷的花招所蒙骗,一如既往,“举起了投枪”,继续战斗。战士的四次战斗行动,生动地展示了他高度的觉悟,勇猛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以及敌人的阴险狡诈。

再次,写战士虽然老死,但他的精神仍在战斗。经过一生的斗争,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由于没有战胜太强大的敌人,“他终于不是战士”。那些标榜为“文人”“学士”的“无物”(狡猾)之人则是“胜者”。这里,流露出作者愤激和孤独寂寞的情绪。没有了战士反抗的声音,“谁也不闻战叫”,天下“太平”了!但战士的精神并没有死,在暂时的“太平”中,他又“举起了投枪”!表明一位战士倒下了,成千的战士又站了起来!这位不屈不挠的战士,像寒光闪闪的永不卷刃的尖刀,在那个阴霾弥天的社会里,给以明亮的光照和战斗的鼓舞。

全文以反衬和反复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战士在敌人任何狡变的情况下,始终不渝,毅然投入战斗的觉悟、勇猛和坚韧的永不退缩的战斗精神。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诗篇中的战士,无疑有鲁迅自己的身影,体现着他所提倡的韧性战斗精神。”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片山智行:“这篇作品并非只是单就具体事件所阐发的感想。应该说它是将中国‘黑暗’状况的特征以及与此进行持续战斗的鲁迅的特质鲜明形象化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