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峽兩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峽兩岸》是中央電視台唯一的涉台新聞、政論欄目。節目宗旨是:「跟蹤海峽熱點、反映兩岸民意」。欄目分為兩大板塊:「熱點掃描」報道兩岸熱點新聞;「熱點透視」採用與台灣媒體衛星連線的演播室訪談方式,邀請兩岸的嘉賓就兩岸民眾關心的兩岸及國際政治、軍事等熱點議題進行深入解析。 [1] 2017年11月2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揭曉。海峽兩岸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節目發展

《海峽兩岸》專題節目——兩岸新觀察 1996年2月3日,《海峽兩岸》前身——《海峽兩岸關係論壇》在中央電視台開播,每周一期,每期20分鐘。 1998年5月30日,《海峽兩岸關係論壇》更名為《海峽兩岸》,每周一期,以台灣觀眾為主要對象,設《兩岸聚焦》、《人物寫真》、《海峽沙龍》等3個板塊。 1999年,《海峽兩岸》推出元旦特別節目《兩岸經濟展望》,獲「中國彩虹獎」三等獎。同年,欄目製作的6集系列節目《民眾評說「兩國論」》獲「中國彩虹獎」一等獎。 1999年10月起,為適應兩岸政治形勢變化,《海峽兩岸》從由1周1期擴版為1周5期,周一至周五播出,每期15分鐘。 2000年2月7日,《海峽兩岸》擴版正式啟動,正式確立了新聞評論性節目的欄目定位。 同年,欄目製作的特別節目《家園》獲「中國彩虹獎」三等獎。 2001年,《海峽兩岸》製作的《李敖與大陸觀眾的第一次對話》和12集系列節目《台灣興起上海熱的秘密》分別獲得「中國彩虹獎」一等獎、三等獎。 2002年9月2日,CCTV-4改版,《海峽兩岸》由原來每期15分鐘增加到25分鐘,分《熱點掃描》和《熱點透視》兩大部分。 2003年5月8日,《海峽兩岸》再次擴版,由周一至周五播出擴展為周一至周日全周打通播出,播出時長為每天20分鐘。 2006年1月30日,《海峽兩岸》每期節目的播出時長再次增加為30分鐘,並加強與台灣媒體的合作。 2013年,《海峽兩岸》在原有基礎上,又開辦了《台海風雲會》(後取消)、《兩岸新觀察》(後不定期播出)等周末節目。 2017年,《海峽兩岸》在每周五增設《台海觀察室》。 2018年,《海峽兩岸》增加網友互動環節。

節目特色

海峽兩岸專題節目——點評台海一周熱點 聚焦海峽熱點 縱論兩岸風雲2005年,《海峽兩岸》欄目在中國電視媒體中,率先開創了與台灣媒體衛星連線的新模式。欄目邀請兩岸的專家學者、業界領袖就兩岸民眾關心的兩岸及亞太熱點問題展開評論。

傳遞國家聲音 兩岸時事評論「第一渠道」 涉台報道作為國家輿論和對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與重視。《海峽兩岸》在清晰展現台海新聞事件背景的同時,傳遞黨和國家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成為兩岸輿論的「標杆式口徑」,也成為海內外觀眾了解兩岸時事評論的「第一渠道」。開辦20年來,《海峽兩岸》欄目就一直緊跟台海以及國際形勢,製作了一系列優秀節目:圓滿完成了對兩岸政黨對話、制度化協商的系列報道,專訪了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中國對外友協黨委書記李曉琳、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兩岸高層人士;製作了《兩岸「三通」》、《不能忘卻的歷史—紀念台灣光復60周年》等大型歷史文獻片。 領銜晚間收視,打造央視品牌欄目 2003年至2010年,《海峽兩岸》連續8年被評為「中央電視台十大優秀欄目」;2011年中央電視台實施「品牌欄目」評比以來,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海峽兩岸》欄目都被評為央視「品牌欄目」。僅2013年,《海峽兩岸》的收視率就穩定在「1」左右,實現了收視破1、穩1的目標。

   锁定决策主流,不断开创品牌专题

擁有穩定收入、較高文化層次和社會地位的男性觀眾、政府官員、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決策者是《海峽兩岸》欄目的主流收視群體。此外,相當一部分海外華人、華僑、中資機構、留學生,尤其是祖籍或出生在台灣的華人華僑,也是《海峽兩岸》的重要收視群體。 《海峽兩岸》打造收視新看點、創辦特色節目。從2005年開始,欄目先後在周六、周日開辦了《對話趙少康》、《點評台海一周熱點》、《兩岸看天下》等節目。2013年,欄目在原有基礎上,又開辦了《台海風雲會》(後取消)、《兩岸新觀察》等周末專題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