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司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司鉴》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李司鉴,永年举人也[1]。于康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2],打死其妻李氏。 地方报广平[3],行永年查审[4]。司鉴在府前,忽于肉架下夺一屠刀,奔入 城隍庙[5],登戏台上,对神而跪。自言:“神责我不当听信奸人[6],在乡 党颠倒是非[7],着我割耳。”遂将左耳割落,抛台下。又言:”神责我不应 骗人银钱,着我剁指。”遂将左指剁去。又言:“神责我不当奸淫妇女,使 我割肾[8]。”遂自阉,昏迷僵仆。时总督朱云门题参革褫究拟[9],已奉俞 旨[10],而司鉴已伏冥诛矣[11]。邸抄[12]。

[1]李司鉴:据光绪《永年县志》二十三,知李系顺治八年辛卯科举人, 自残后月余而毙。其他详本篇。永年:县名。即今河北省永年县。清代是广平府附郭。

[2]康熙四年:公元一六六五年。

[3]地方:旧时里长、保正称地方。报广平:向广平府报案。广平府治在今永年县广府镇,故径向府署报案。

[4]行永年查审:由广平府派员行临永年县调查审理。行,行临。

[5]城 隍庙:奉祀城隍神的庙堂。

[6]奸人:奸邪小人,坏人。

[7]乡党:犹言乡里。《礼记·曲礼》:“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注:“《周礼》: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8]割肾:割去外肾,即下文“自阉”——割去生殖器。

[9]朱云门:朱昌祚,字云门,祖籍山东高唐,明末被清军裹挟出关。入 清,隶籍汉军镶白旗,其家遂著籍历城。顺治十年,以才学遴授宗人府启心 郎。十八年,迁浙江巡托。康熙四年,擢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五年, 辅政大臣鳌拜谕划京东等处正白旗地归镶黄旗,另圈占民田以补正白旗,旗 民失业者数十万。昌祚抗疏力言其不便,忤鳌拜意,与户部尚书苏纳海、保 定巡抚王登联同被立绞。八年,康熙亲政,得昭雪,赐谥勤愍,谕祭葬。《清 史稿》二四九、《山东通志》、《历城县志》有传。题参革褫究拟:意谓奏 请朝廷革除李的举人功名和巾服,加以审理洽罪。这是审理有功名的罪人必 须履行的法律程序。

[10]已奉俞旨:已获得准奏的圣旨。俞旨,俞允的旨意。俞,允准。

[11]伏冥诛:受到阴司的诛戮。

[12]邸抄:此二字稿本稍偏右书写,是作者说明本篇取材所自,为当时 实有之事。邸抄,即邸报。汉唐时地方长官于京师设“邸”,为常驻办事机 构。邸中抄录诏令奏章等,以报于诸藩,称邸抄或邸报。后世称朝廷宫报为 邸报,又称朝报;因由邮驿传送,又称邮报。

翻译

李司鉴,是河北永年县的举人。他在康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打死了自己的妻子李氏。地方上就将此案上报广平府。广平府命令把他拘捕,到永年县查审。李司鉴来到县府门前,忽然从卖肉架下夺过一把屠刀,飞快地跑进城隍庙。他爬到戏台上面,对着神像跪下,自己说:“神责怪我不该听信奸人的话,在乡村邻里间颠倒是非,叫我割耳朵。”便把左耳割下来,抛到台下。又说:“神责怪我不该骗人银钱,令我剁手指。”遂将左指剁去。又说:“神责怪我不该奸淫妇女,让我自行阉割。”随后就自阉,顿时昏死在地上。

当时,总督朱云门写呈文奏请朝廷革除李的功名并追究治罪,得到皇上的批准。而这时,李司鉴已经被阴司刑法诛杀。此事抄自邮报。[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