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採薇圖》宋 李唐

《採薇圖》宋 李唐

《采薇圖》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週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飢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里,臨死前還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堅決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畫的《采薇圖》,即著力刻劃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

目录

畫家 李唐生平

李唐(約1085-1165),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勤奮好學,穎慧過人,詩文書畫俱佳,拜蕭照為師。在人物畫創作上,他初學李公麟,后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据傅伯星《李唐生卒年考》,卒年八十。

紹興十二年(1142)經宋高宗舅父韋淵推薦,授成忠郎,任畫院待詔,賜金帶。宋杞在《採薇圖》後的跋中便說:「宋高宗南渡創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藝良工,畫師者亦預焉。院畫之名,蓋始諸此。自時厥後,凡應奉待詔所作總目為院畫,而李唐其首選也。」可見李唐受高宗賞識之一斑。 [2]

創「大斧劈」皴法

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為傑出,成為南宋畫院盟主。所作筆墨峭勁,氣勢雄峻,去繁就簡,創「大斧劈」皴法。

《採薇圖》賞析

《採薇圖》全畫,畫面的氣氛清古、凝重、蕭瑟。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一塊巨石光滑如砥地佔了整個畫面的一大半。伯夷須眉堂堂地抱膝安坐,神態老成持重,眉宇間仿佛還帶著許多的憂慮,似乎正在追憶故國的往事。叔齊的形態略顯活躍,他的身體斜傾,右手撐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伯夷訴說著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罪狀。正如清人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評價:“二子席地對坐相話言,其殷殷淒淒之狀,若有聲出絹素。”

從這幅《採薇圖》的畫法上來欣賞,李唐老辣勁健的用筆展現出崇古納逸的畫工。他在細節上的處理,先用重墨粗筆勾出蒼鬆的樹干,然后略加些鱗紋,再以濃淡不同的色彩暈染,顯得蒼勁渾厚。在鬆針勾勒之后,再用青綠色重新復描,用筆挺拔爽利,線條雖短卻充滿勁力,顯現出一派山景茂盛、郁郁蔥蔥的景象。由此而生,濃重茂密的背景襯托出身著淡色衣裝的伯夷與叔齊,構成畫面野趣的自然狀態。尤其是岩石后的峭壁懸崖,鬆樹上纏繞著古藤,營造出一派荒蕪寂靜的原始感,畫面給人一種荒無人煙的偏僻蕭疏,表達出畫作者崇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氣節。 [3]

傳世作品

《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乳牛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江山小景圖》卷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長夏江寺圖》卷藏故宮博物院。

《採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

《濠梁秋水圖》卷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晉文公復國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山水》雙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4]

收藏

採薇圖 絹本淡設色 縱27.2厘米 橫9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視頻

李 唐 字晞古 Li Tang (1050-1130) 宋朝畫家 中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