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所谓“国学”》

心平气和讨论 | 贡献2021年2月23日 (二) 19:3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国学12.jpg| thumb|350px|right|[https://pics5.baidu.com/feed/a5c27d1ed21b0ef467338a5513c832dc80cb3ef0.jpeg?token=7af18f0f35dcd85335ec27fc5f16b76a 原图链…”)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所谓“国学”》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杂文。    所谓“国学”

现在暴发的“国学家”之所谓“国学”是什么(第二段给出答案)?

一是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第三、四段对此详细说明),二是洋场上的文豪又做了几篇鸳鸯蝴蝶体〔2〕小说出版(第五段对此详细说明)。

商人遗老们的印书是书籍的古董化,其置重不在书籍而在古董。遗老有钱,或者也不过聊以自娱罢了,而商人便大吹大擂的借此获利。还有茶商盐贩,本来是不齿于“士类”的,现在也趁着新旧纷扰的时候,借刻书为名,想挨进遗老遗少的“士林”里去(以上列举了两类人“印书”且各有其动机)。他们所刻的书都无民国年月,辨不出是元版是清版,都是古董性质,至少每本两三元,绵连,锦帙〔3〕,古色古香,学生们是买不起的(说明其“印书”的共同特征)。这就是他们之所谓“国学”(表强调,照应第一段)。

目录

原文及解析

然而巧妙的商人可也决不肯放过学生们的钱的,便用坏纸恶墨别印什么“菁华”什么“大全”之类来搜括。定价并不大,但和纸墨一比较却是大价了。至于这些“国学”书的校勘,新学家不行,当然是出于上海的所谓“国学家”的了,然而错字迭出,破句连篇(用的并不是新式圈点),简直是拿少年来开玩笑(此段进一步分析其本质:一是赚钱,二是粗制滥造)。这是他们之所谓“国学” (表强调,照应第一段)。

洋场上的往古所谓文豪(反讽),“卿卿我我”“蝴蝶鸳鸯”诚然做过一小堆,可是自有洋场以来,从没有人称这些文章(?)为国学,他们自己也并不以“国学家”自命的(点明其原本和“国学”毫无关联)。现在不知何以,忽而奇想天开,也学了盐贩茶商,要凭空挨进“国学家”队里去了(鸳鸯蝴蝶派和真正的国学相比,就像前文所谓的“茶商盐贩”和“士类”,所以其目的也和上一段“茶商盐贩”相同)。然而事实很可惨,他们之所谓国学,是“拆白(指用流氓手段进行诈骗)之事各处皆有而以上海一隅为最甚(中略)余于课余之暇不惜浪费笔墨编纂事实作一篇小说以饷阅者想亦阅者所乐闻也”(列举点明其“所谓国学”的浅陋可笑)。(原本每句都密圈,今从略,以省排工,阅者谅之。)“国学”乃如此而已乎?(引出下文)

试去翻一翻历史里的儒林和文苑传罢,可有一个将旧书当古董的鸿儒,可有一个以拆白饷阅者的文士?(对前文进行总结评价,点明其都是伪国学假古董)

倘说,从今年起,这些就是“国学”,那又是“新”例了(这种“新例的国学”只不过是打着“国学”的幌子而已,所以后文说“你们不是讲‘国学’的么?”)。你们不是讲“国学”的么?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四日《晨报副刊》,署名某生者。

〔2〕鸳鸯蝴蝶体鸳鸯蝴蝶派是兴起于清末民初的以上海为中心的一个文学流派。这派作品多以文言描写才子佳人的哀情故事,常用鸳鸯蝴蝶来比喻这些才子佳人,故被称为鸳鸯蝴蝶体。代表作家有徐枕亚、陈蝶仙、李定夷等。他们出版的刊物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礼拜六》、《小说世界》等,其中《礼拜六》刊载白话作品,影响最大,故鸳鸯蝴蝶派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3〕绵连即连史纸,质坚色白,宜于印刷贵重书籍。锦帙,用锦绸裱制的精美的书函。[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