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的失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的失恋》

来自搜狐网的图片

《wǒ de shī liàn 》


作品名称 :《我的失恋》[1]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打油诗

创作年代 :1924年10月3日


《我的失恋》[2] 是现代作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打油诗。全文模拟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四愁诗》格式。这首诗分四节,每节都以“我的所爱在…”开始,以“不知何故兮…”作结,作者选取了几个求爱的典型事例,运用排比叠段的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概述了“我”失恋的原因及经过。

《我的失恋》是《野草》中惟一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诗章,为了讽刺那种无聊的失恋诗的盛行。 拟古而又不落俗套,诙谐而无戏谑之嫌,是这首打油诗的一大特色。

作品原文

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1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2。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3。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3] 

词语注释

  1. 拟古:指对东汉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的仿拟。打油诗:据传唐代诗人张打油所作诗常用俚语,且在诙谐的格调中,暗含嘲讽,被称为打油诗。
  2. 冰糖壶卢:一种食品。据清富察敦崇编著《燕京岁时记》载:“冰糖壶卢,乃用竹签贯以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物,罐以冰糖,甜脆而凉。”
  3. 赤练蛇:生活在山林草泽地区的一种无毒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4年10月3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

作者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在《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中又进一步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这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我的失恋》是《野草》中惟一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诗章。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一旦失恋,他们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为了讽刺这种无聊的失恋诗的盛行,鲁迅“故意做了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给予讥刺。

这首诗共四节(每节均为“我的所爱”至“不知何故兮”),作者鲁迅选取了几个求爱的典型事例,运用排比叠段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我”失恋的原因和经过。

四节诗中,每节诗的前三句都写“我”求爱之难。“山腰”、“闹市”、“河滨”、“豪家”,这样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地点的选择,概括了“我”失恋之前的全部求爱生活。为了寻求所爱之人,“我”无所不至,表现了“我”的诚实、殷勤的态度。“山太高”,“人拥挤”、“河水深”、“没有汽车”,既说明了这条求爱道路的曲折难走,又形象地寓意着“我”所爱之人的“高不可攀”、“复杂多变”、“深不可测:和“难以寻求”,暗示了“我”求爱的必然结局——失恋。“低头无法泪沾袍”,“仰头无法泪沾耳”,“歪头无法泪沾襟”,“摇头无法泪如麻”,反复渲染了“我”痛苦的心情和无能为力的苦衷,为下文写“我”在失恋之后所受到的刺激埋下伏笔。

每节诗的后四句都是写“我”失恋的经过,原因和失恋之后的痛苦、烦恼、抉择。

在“我”无法寻求所爱之人时,她倒反而来向“我”表示爱情了,她赠“我”以“百蝶巾”、“双燕图”、“金表索”、“玫瑰花”,反映了她的良好的祝愿。那么,“我“回她什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我”不喜欢也不愿意回赠这些东西,于是就只好赠给她“我”所喜爱的几样东西:“猫头鹰”,“冰糖壶卢”、“发汗药“、“赤练蛇”。“猫头鹰”,自古以来就被当作不祥之鸟,报丧之鸟,而作者却非常喜欢这种鸟,因为它敢于面对“惨淡的现实力,报告着不吉利的事,“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作者甚至自己以猫头鹰自喻,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旧时代的彻底的叛逆的精神。另外“冰糖壶卢”、“发汗药”,也是作者爱吃的常用的东西。“赤练蛇“,花纹美丽,是作者早年在百草园中常见的。总之,这几样东西都是“我”喜欢的东西, “我”把它们赠给自己的情人,寄寓着“我”的一片真情,表现了“我”忠实、真诚的心理。

“我”坚贞,执着地寻求所爱,遇到的竟然是一个和“我”性格志趣完全不同的人,又怎能得到她的爱。“从此翻脸不理我”,便宣告了“我"的失恋。这对于一个真心求爱的人来说,当然是很大的打击,因此,“我”感到迷蒙、失望和怅惘。每节诗的最后一句:“不知何故兮”,就是这种痛苦的表现。“心惊”、“糊涂",“神经衰弱”,不仅写出了“我”失恋后烦恼的程度,而且还和前面写的求爱之难相照应,迫使“我”作出最后的抉择。

失恋之后怎么办,作者鲁迅用“由她去罢”一句作结,完全否定了那种“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彷徨·伤逝》)的爱,指明了失恋之后所应取的态度。同时又给那些哼着“啊呀阿唷,我要死了”的失恋诗的失恋者以辛辣的讽刺。

拟古而又不落俗套,诙谐而无戏谑之嫌,是这首打油诗的一个特色。

这是一首拟古的新打油诗。所谓“拟古”,是指模拟张衡《四愁诗》的形式。张衡诗通过排比叠段的手法,反复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和思念明君的思想。这首诗也同样运用这种形式表现“我”在一次次失恋中逐步清醒的主题。全诗每段都用“我的所爱”一句开头,用“不知何故兮”一句结尾。这种排比反复的表现手法,使主题表现得更透彻,更具体,使感情抒发得更充分,更强烈。然而,作者又不仅仅限于形式的模拟,做到“闇合于曩篇”,他还能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做到“袭故而弥新”,不落俗套,显出新意。首先,它不像《四愁诗》那样,只是作同一种情愫的单调、并列的重复,而是在排比反复中做到层层深入。诗的第一段写上山腰求爱的失望,第二段写于闹市求爱的怅惘,第三段写在河滨求爱的挫伤;第四段写到豪家求爱后的决绝。这是排比反复。而作者写“我”一次次求爱失败的心情:从“使我心惊”到“使我糊涂”,再到“使我神经衰弱”,直至最后作出“由她去罢”的决绝,却是一层深似一层的。它说明失恋给“我”带来的痛苦越来越重,使“我”难以解脱,“我”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断绝。这就增强了诗的说服力和讽刺力,同时又避免了单调乏味的弊端。其次,作者还避免了张衡诗一味低沉的情调,使此诗显出一点昂扬振奋的“亮色”。这首诗的最后一后,有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快。“由她去罢”一句,“斗然而来,戛然而止”,语气干脆果断,毫无留恋之意,它不仅给全诗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气质,新的境界,而且还增强了讽刺的力量,是点晴之笔。

另外,作者在运用打油诗的笔调上,也能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全诗写得很通俗、幽默,但又不像一般的打油诗只能给出一笑而已的轻飘和肤浅。它很幽默,而这幽默不仅仅体现在笑声上,它更主要地是体现在对“我”和恋人之间的不通情性的关系描写上,所以它很深沉、含蓄。那些赠物的巧妙选用,增添了这首诗的幽默感,意味深长。爱人的赠物不仅和她的所在条件有关系,而且还反映了她那浪漫谛克的性格,“我”的回物不仅与“我”当时的生活情况相联系,而且也表现了“我”的厚道、真诚的心迹。两种赠物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性格,又揭示了“我”失恋的必然性。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许寿裳《鲁迅的游戏文章》:“这诗挖苦当时那些‘阿唷!我活不了啰,失了主宰了!’之类的失恋诗的盛行,……阅读者多以为信口胡诌,觉得有趣而已,殊不知猫头鹰是他自己所钟爱的,冰糖壶卢是爱吃的,发汗药是常用的,赤练蛇也是爱看的。还是一本正经,没有什么做作。”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