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神》

《山神》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目录

原文

益都李会斗[1],偶山行,值数人籍地饮[2]。见李至,欢然并起,曳入 坐,竞觞之[3]。视其拌馔[4],杂陈珍错[5]。移时,饮甚欢;但酒味薄涩[6]。

忽遥有一人来,面狭长,可二三尺许;冠之高细称是[7]。众惊曰:“山神至 矣!”即都纷纷四去。李亦伏匿坎窞中[8]。既而起视,则肴酒一无所有,惟 有破陶器贮溲浡[9],瓦片上盛晰蜴数枚而已[10]。 [1]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1]益都:县名,即今山东省青州市。

[2]籍地:坐在地上。籍,通“藉”。

[3]觞之:向他敬酒。

[4]拌(pán 盘)馔:盘里的菜肴。拌,通“盘”。

[5]珍惜:山珍海错,山海所产的珍馐美味。错,海错,犹海味。因海产 种类繁多错杂,故称。《尚书·禹贡》:“海物唯错。”

[6]薄涩:淡薄而苦涩。

[7]冠之高细称是:谓帽子的大小与其狭长的面孔相称。称是,与此相称。

[8]坎窞(dàn 旦):深坑。见《易·坎》

[9]溲(sōu 搜)浡(bó勃):小便。

[10]蜥(jī析)蜴(yì易):爬行动物。俗称“四脚蛇”,一般指壁虎、 草蜥。

翻译

益都县的李会斗,偶然到山上去,遇到几个人坐在地上饮酒。他们见李生来到,都很高兴地嚷着站起来,把李生拉入座内,竞相为他敬酒。看那些盘子里的菜肴,陈列着很多珍馐美味。过了一会儿,大家喝得非常高兴。只是酒味太淡而且苦涩。

忽然远远地来了一个人,脸又窄又长,大约有二三尺的样子,帽子的高矮粗细和脸孔很相称。众人惊慌地说:“山神来了!”立即纷纷四散。李生也伏身藏匿在深坑中。过了不久起来一看,菜肴和酒全没了,只有破陶器中积存的尿液,还有瓦片上盛着的几条蜥蜴罢了。[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