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內容約80%為桐廬境內富春江景色,20%為富陽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
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台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畫作內容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着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移動、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觀看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
第一部分:剩山圖從一座頂天立地渾厚大山開始,長篇巨製,拉開了序幕,圖畫上峰巒收斂鋒芒,渾圓敦厚,緩緩而向上的土堆,層層疊疊漸進堆砌着,又轉向左方慢慢傾斜,黃公望使用他最具獨特見長的"長披麻皴"筆法,用毛筆中鋒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畫面土壤厚實的質地,山嵐白色霧氣迷濛,表現出江南山水濕潤的獨特氣候之特色。
第二部分中所畫的山脈的發展變化發生了轉折,隨着山脈的層次變化,畫中的樹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種層巒環抱、山野人家的蕭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將進入尾聲,主體的山巒在左邊,群山全都呼應在左面,而近處的松柏微微擺動至右,遙相呼應遠處的大山,承先啟後,路轉峰迴。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變化最大,空間變化最豐富,第二部分也是呼應第三部分開始,黃公望畫筆突轉,略用皴染的坡與平靜的江面,又向後延伸,畫面由密變舒,疏離秀麗,又用濃墨細筆勾勒出畫中水波、絲草,闊水細沙,風景靈動。水是從哪裡來,是從天空的雲出來的,唐詩裡面講"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1] ,如果你跟着畫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窮絕之處就是它的水口,然後你覺得窮是絕望,可是這個時候應該坐下來,看到雲在升起來,而雲氣剛好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現象。所以黃公望也把這些哲學、文學的東西變成山石、水沙跟雲起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四部分,全篇畫作筆墨最少,沒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還原了自然的本真,構圖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長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畫中點點枯苔小樹土坡,河岸邊的小橋連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圖》這六個部分也像極了春夏秋冬,從前三部分的繁華蔥榮、大氣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時間中的秋冬,靜觀萬物,繁華落盡,肅靜蒼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寬遠的白沙,留白處兩艘小船並行江中,船上漁夫也只是點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顆塵埃。遠處一片遠山,筆的線描,墨的拖帶,交織在一起,一直延續在後面的大段留白中。[2]
藝術鑑賞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裡,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裡,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於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于山林而忘於江湖。[3]
名家點評
明代書畫家沈周:墨法筆法,深得董、巨之妙。……噫!以畫名家者,亦須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則畫亦高,故論書 法亦然。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 脾俱暢……誠為藝林飛仙,迥出塵埃之外者也。
明代畫家鄒之麟:知者論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聖矣。至若《富春山居圖》,筆端變化鼓舞,又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清代畫家、書法家惲壽平:凡數十峰,一封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
台灣大學藝研所教授傅申:生於庚寅年,毀於庚寅年,名於庚寅年。[4]
後世影響
《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余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啟後。
《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特別是浙派畫家傳統的影響深遠。浙江畫家在執守浙派傳統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在吸收《富春山居圖》為代表的繪畫藝術營養之中創新傳統,發展傳統,畫出浙派筆墨的時代新貌。他們把《富春山居圖》等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與宣紙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筆墨之於中國畫,等於靈魂之於軀體。黃賓虹、陸儼少等浙派大師骨子裡仍然是《富春山居圖》山水畫的一種變體。"瑰麗中有了剛健、大虛中有了大實的藝術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義之中。[5]
作者簡介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原籍江蘇常熟,幼年父母雙亡,後有浙江永嘉黃姓者,年九十而無子,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少年黃公望,見其容貌清秀,故收為嗣,雲:"公望子久矣",自此正式改名公望,字子久。後自號一峰,又號淨墅、大痴、井西道人等。 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大痴道人集》詩卷等。[6]
參考來源
-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全詩賞析_中國古詩詞網. 中國古詩詞網. [2024-11-08].
- ↑ 富春山居圖
- ↑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高清賞析
- ↑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名家點評
- ↑ 富春山居圖的後世影響
- ↑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