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北題壁》——宋徽宗被囚五國城所作的七言絕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北題壁

來自網絡的圖片

《在北題壁》——宋徽宗被囚五國城所作的七言絕句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底,金兵第二次南下,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河南開封),並且還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等一干皇室成員,金帝於是下令廢除徽、欽二帝,兩位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帝,瞬間成為了庶人。第二年三月底,把兩人押解到北方,從此北宋正式滅亡,歷史上稱為「靖康之變」和「靖康之難」。[1]

北宋原本很強盛,早期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了各方的勢力,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所帶來的戰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是到了後期,由於不思進取,再加上宋徽宗趙佶沒有任何的作為,以至於北方的金國迅速壯大,最終導致了北宋的覆滅,連自己都成為了俘虜。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皇帝,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把他塑造成了一個無能,只懂得貪圖享樂的帝王,這一點在《水滸傳》中就有過明確的交代。

事實上宋徽宗很有才華,但是並不是治理國家的才能,而是在文學和藝術方面,所以說並不是無能,而是不適合當皇帝,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文學家,或者是一位藝術家。

趙佶寫得一手好字,還獨創了「瘦金體」,可謂是獨步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另外在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花鳥同樣無人能出其右,對於後世的繪畫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當然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認,其詞也是別具一格,其詩同樣意境唯美,雖然不及蘇軾和歐陽修等人,但是有一些作品文學價值很高。

一位皇帝原本是應該以國家為重,不應該只圖享樂,或者在文學上付出太多的時間,可是趙佶就是那樣的皇帝,這也從間接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劇;在被俘之後,趙佶一度心灰心冷,面對過往的歲月,讓他悲痛萬分,還寫下了很多的作品,以此來表達內心的苦悶,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傷感;尤其是處於彌留之際時,在牆壁上題寫下的絕筆詩《在北題壁》,更是句句感人肺腑,道盡了一位帝王的無奈。

《在北題壁》

宋代:趙佶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從詩名中便是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由於被關押在了北方,再加上失去了自由,連生命也受到了威脅,這個時候的宋徽宗感慨萬千。只能是通過文字來訴說那份悲痛之苦,還有對於現實的無奈。

全詩意境悽美,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處處充滿了憂愁,由此可見當時的宋徽宗 自知無力回天,只能仰頭嘆息。詩歌大意是: 西北風呼呼地颳了一夜,把那扇破門搖動得不停地響;殘舊簡陋的旅館裡,我獨自一人,對着微弱的燈光。回首故國,相隔千山萬水;我放眼南望,一直看到雲天盡處,也見不到一隻大雁在飛翔。

作為一位天子而成為階下囚,昔日的榮華富貴,轉眼煙雲,心中自然充滿了感傷。這首詩寫得淒切哀苦。首兩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從詩中「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這樣破敗不堪的場面,我們很容易理解他會回憶起千門萬戶,美輪美奐的皇宮,一呼百應,炊金饌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惡劣,越能令人體會到他的苦悶。

後兩句「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回首故國,恨無寄書人,包括了無數的對往事的困惑、迷戀及深切的悲慨。「三千里」極言其遠,「目斷天南」很具體地刻繪出自己滿懷的愁怨。他想捎信說些什麼呢?是希望故臣來解救,是向親屬們訴苦,還是對自己在位時荒淫無道釀成國變而懺悔,詩中沒有明說,讀者可以自己去揣測。

讀趙佶這首絕句,很容易使人想到南唐後主李煜的兩首詞,都是皇帝被俘的悲嘆。一首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寫於被俘後,寄託亡國之痛,今昔之悲,上片云: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是見景起興,思念故國,與趙佶詩內容景物不同,中心意思完全一樣。

另一首是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寫亡國後一夜聽雨睡不着,愁思紛至沓來,因以詞表示哀怨。詞云: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詞以曲折的筆墨表達自己的痛苦,正可用來注釋趙佶寫這首絕句時的種種感受。

宋徽宗是著名的書畫家,詩詞也寫得不錯,可惜他治國的本領遠遠比不上他文學藝術的素養,在位時任用奸邪,坐失江山。這首詩寫得低沉淒迷,令人感動,但他的處境實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人同情。

無獨有偶,大約過了一百五十年左右,趙佶的後代南宋恭帝趙㬎(xiǎn)也步上了他的祖宗的老路,被元人俘到大都;他也作了一首詩,懷念故國,悲傷淒黯,詩說: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借梅花寫失國之恨。歷史的巧合令人沉思,正合了杜牧《阿房宮賦》中的一句話: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