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

原文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1]。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2]。

“昔者鸿水浡出,泛滥衍溢,民人登降移徙,陭��而不安[3]。夏后氏戚之,乃堙鸿水,决江疏河,漉沈赡灾[4],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唯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胝无胈[5],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6]。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7]!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8]。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9]。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0]。’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浔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11],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12]。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13]。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外之则邪行横作,放弑其上[14]。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为奴,系累号泣,内向而怨,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而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15]。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为之垂涕,况乎上圣,又恶能已[16]。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17]。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18],愿得受号者以亿计。故乃关沫、若,徼牂柯,镂零山,梁孙原[19]。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20],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提福[21],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迟,继周氏之绝业[22],斯乃天子之急务也。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23]哉?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24]。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25]。观者未睹指,听者未闻音,犹鹪明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薮泽。悲夫!”

于是诸大夫芒然丧其所怀来而失厥所以进[26],喟然并称曰:“允[27]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怠,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因迁延而辞避[28]。

段意

论说通西南夷乃“非常之事”,有利于德化殊俗之国,使遐迩一体、偃甲息兵。虽劳百姓,亦须进行。

注释

  [1]所谓“非常”,本就与常见的不同。

  [2]原:本,始。非常之事的意义,开始并不为人们认识。臻:至。晏如:安貌。

  [3]鸿水:洪水。泛:水涨溢延漫。登降移徙:或高或低地迁移以避洪水。陭��:同“崎岖”。

  [4]漉沈赡灾:分散其深水以安定水灾。

  [5]躬胝无胈(ba):体上结满老茧(指手、脚掌),小腿肚上瘦得没有白肉。

  [6]休烈:盛美的事业。浃(jia):沾润。

  [7]委琐:细碎。握龊(chuo):局促。循诵习传、当世取说(yue):遵循书本所说,或习于传授的知识,只听取美悦当世的意见。

  [8]闳:同“宏”。规:规范。

  [9]参天贰地:此德于地为“贰地”,地与己并天为三是为“参(三)天”。

  [10]率土之滨:指整个境域以内。

  [11]六合:上下四方。浸浔(xun):渐进。衍溢:满溢,有余。泽:指恩泽。

  [12]冠带之伦:指汉王朝统治区域内的百姓,以冠带为其服仪。祉:福。

  [13]异党:异乡。未加:没有实施。流风:王风的流化。

  [14]内:指对汉王朝而言。放弑其上:放逐杀戮其君上。

  [15]德洋:德多也。曷:为何。己:指边远地区之民。

  [16]盭(li)夫:狠戾之人。盭,古“戾”字。已:止。

  [17]诮:责也。

  [18]风德:为王德所化。二方之君:指西夷、南夷之君。鳞集仰流:如鱼鳞之相次仰向承流。

  [19]镂:疏凿。通灵关县须疏凿灵山。孙原:孙水之源。

  [20]长驾:长行。指使王恩远达而长行。疏:远。疏逖不闭:边远之地不被闭绝。闇昧:昏暗,未开化。

  [21]提福:安康多福。提,通“提(zhi)”,安乐。

  [22]陵迟:衰微。周氏:西周盛世。

  [23]已:指停止通西南夷之大事。

  [24]受命:承受天命为王。符:符瑞。合在于此:当在于“始于忧勤”之中。

  [25]封:指帝王祭天之典礼,在泰山筑坛而祭。梁父之事:指在梁父山辟场祭地。上咸五:上可与五帝相并。下登三:下可登于三王之上。

  [26]芒然:茫然。此句意为遗忘了前来劝说天子使臣的事。

  [27]允:信。

  [28]敞罔:失志貌。靡徙:自抑而退。辞避:告辞而退避。[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