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大司马进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大司马进曰》

原文

“陛下仁育群生,义征不憓[1],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侔往初,功无与二,休烈浃洽[2],符瑞众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3]。意者泰山、梁父设坛场望幸,盖号以况荣,上帝垂恩储祉,将以荐成[4],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挈三神之欢,缺王道之仪,群臣恧焉[5]。或谓且天为质闇,珍符固不可辞;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靡几也[6]。亦各并时而荣,咸济世而屈[7],说者尚何称于后,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进越[8]。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祇,谒款天神,勒功中岳[9],以彰至尊,舒盛德,发荣号,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10]哉斯事!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术,使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11]。犹兼正列其义,校饬厥文,作《春秋》一艺[12]。将袭旧六为七,摅之无穷[13],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14]。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15]。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16]”。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17],曰:“愉乎,朕其试哉!”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18]。乃作颂曰:

“自我天覆,云之油油。甘露时雨,厥壤可游[19]。滋液渗漉[20],何生不育!嘉谷六穗,我穑曷蓄[21]?

非唯雨之,又润泽之;非唯濡之,泛尃濩之[22]。万物熙熙,怀而慕思。名山显位,望君之来。君乎君乎,侯不迈哉[23]!

般般之兽[24],乐我君囿;白质黑章,其仪可(嘉)[喜];旼旼睦睦[25],君子之能。盖闻其声,今观其来。厥涂靡踪[26],天瑞之征。兹亦于舜,虞氏以兴。

濯濯之麟,游彼灵畤[27]。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驰我君舆,帝以享祉。三代之前,盖未尝有。

宛宛黄龙,兴德而升;采色炫耀,熿炳煇煌[28]。正阳显见,觉寤黎烝[29]。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谆谆[30]。依类托寓,谕以封峦[31]。”

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32]。圣王之德,兢兢翼翼也。故曰“兴必虑衰,安必思危”。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厥遗[33]:此之谓也。

司马相如既卒五岁,天子始祭后土。八年而遂先礼中岳,封于太山,至梁父禅肃然。

相如他所著,若《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者云。

段意

此为《封禅文》之后一节,叙大司马备称天子之盛德,力劝恭行封禅大典,承受厚福以浸黎民;最后天子总公卿之议,作颂以收结全文。八年后汉武帝果然封禅泰山、梁父。

注释

  [1]不憓(hui):不顺。

  [2]侔:并。休烈浃洽:事业盛美遍及。

  [3]绍至:连续而至。创见:此指只见一次。

  [4]望幸:望天子临幸。盖:发语之辞。号以况荣:封禅纪号以赠予荣名。储:积。荐成:将众瑞物初至封禅处,荐之上天以告成功。

  [5]挈(qie):缺,绝。三神:天神、地祇、山岳。

  [6]质闇:指天道质昧,不能明言。靡记:无所表记。靡几:无所庶几(希冀)。

  [7]屈:绝。此句言古帝王若但各一时之荣而绝世,则后人无所称引、显扬了。

  [8]锡:此指上天赐予。进越:苟进越礼。

  [9]谒款:告诚。中岳:指嵩山。先礼中岳而临泰山。

  [10]皇皇:美。

  [11]丕业:大业。贬:损。杂:杂采。略术:智略、术艺。使获句:使诸儒记功著业,得见日月之一线光明,展其官职,设措事业。末光绝炎:意谓日月之光无限,仅得见其极微末部分。采:官也。错:措,处置。

  [12]此句意谓诸儒因此兼可正天时、别人事、叙述大义,校核修撰成一本新的《春秋》。

  [13]袭旧六为七:因旧有六经合之为七经。摅:流布。

  [14]蜚英声二句:飞扬英华之声,腾驰茂盛之实。

  [15]常为称首:常为后人称扬、首肯。用此:因为此(他们所传下的经典)。

  [16]掌故:掌管历史典故者。悉奏其义:尽进前王封禅的仪礼。

  [17]沛然:感动貌。愉:然,然其所请(即同意)。

  [18]诗大泽之博二句:指下文四章之“颂”,以诗歌咏恩泽之博大、符瑞之广富。

  [19]厥壤可游:言祥瑞屡臻,故可遨游。

  [20]渗漉:指润泽而下。

  [21]曷蓄:何能不有蓄积。

  [22]泛:普。尃濩:遍布。

  [23]侯:何不。 迈:行。

  [24]般般(ban):文采之貌。

  [25]旼旼(min):和貌。 睦睦:敬貌。

  [26]能:一作態(态),指兽之和敬正似君子之仪态。厥涂靡踪:指灵兽之来,路上没有踪迹,盖自天降瑞,不行而至。

  [27]灵畤(zhi):祭祀天地五帝之处,秦有四畤,汉有五畤。

  [28]熿炳:光貌。

  [29]正阳:正明。见:现。黎烝:众庶(百姓)。

  [30]此句言天之所命,自有符瑞章明其德,不必谆谆有语言。

  [32]天人之际:天命人事相感应。上下:指天、人。相发:相感发。允答:答应。

  [33]肃祗(zhi):恭敬。在:察。假典:大典,指北斗璇玑、玉衡所示天象。顾省其遗:反省政事教化之所遗失。[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