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村童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儿童视角追忆东北漠河村奇异而神秘的北极生活。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七岁小女孩灯子被寄养在北极村姥姥家的童年故事。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北极村,主人公不情愿地被送到姥姥身边,只有六七岁,她是孤独的,离开了父母,到北极村和姥姥生活。在北极村里,她有时自己寻找童年的乐趣,和鸡鸭蚂蚱蝈蝈打交道,她感受着北极村的民风民俗,听姥姥讲一些神奇的鬼怪故事。她对因为咬人就被拴起来的"傻子"充满同情,对被人孤立冷落的"老苏联"感到亲切,对姥爷失去儿子的痛苦充满怜悯,对姥姥的不知情十分同情。
成书过程
迟子建在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院就读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练笔,尝试着发表自己写的短篇小说,却常常收到编辑部寄来的退稿信。后来黑龙江《北方文学》的杂志编辑的话语对她触动很大,于是在一个下了晚自习的晚上,迟子建开始写作《北极村童话》。《北极村童话》写好后,1985年迟子建在黑龙江作协办的小说创作研讨班上向《人民文学》的编辑朱伟请教。小说最终顺利刊登在1986年2月的《人民文学》上,那也是迟子建登上文坛的第一个中篇小说。
作品主题
《北极村童话》通过童年开始和结束两个阶段的分析,来品味其中独特的儿童视角所营造出的不易被成人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关于生存、成长、人性等深沉的思考。
《北极村童话》 是非常逼近迟子建真实童年的一部作品。迟子建的创作是发于民间自觉,亲和民间立场还是书写民间情怀,根源在于她童年在北极村的真实经历,血脉中的继承促成这位富有创造力的作家通过本土的自然景观、文化背景传达缤纷的人生故事,把深层的历史传统和无形的人文故事,渗透在有形的民风习俗中,折射人性的思考和东北黑土地的延承和变化。 [1]
艺术手法
小说的叙事内容与艺术特色紧密结合,通过多样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展现出北极村的温暖而忧伤的世界。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儿童视角,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事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对世界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的判断和评价。孩子的眼睛是单纯而犀利的,当读者透过他们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时,能够更加真实自然地感受世界,用一颗单纯敏感的心体会世间的温情。
迟子建将景物看成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相互渗透,使自然景物与人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和谐,使人更多地吸纳了北极村大自然的灵气。对于北极村的自然美景的不竭余力地描写,也将北极村平静寒冷的生活笼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迟子建对于城市污浊的生活体验使其更加精心地营造乡村恬静的生活,是对和谐温情精神家园的一种自觉回归。
整篇小说贯穿着迟子建特有的温情,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暖,能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的心灵,能在 黑暗的夜空为人点亮希望之光。这与小说采用儿童视角有关,因为儿童纯真的心理更能把握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使小说充满童话世界的梦幻美。
小说用诗一般的语言更多地写北极村村民的欢乐、淳朴和善良还有优愁。虽然也有几分苦涩,但更多的是充满着暖意和关怀。作者在自己熟悉的乡土世界里深入挖掘着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以及在这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人生命运。他们的生命挣扎与生命伸展,心灵的冲突与和谐。
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读者随着灯子的心灵世界的探问一步一步看到了故事中的人物,了解了他们的命运。通过灯子这个叙述主人公的回忆我们知道她被送到远离城市的北极村的姥姥家,是因为妈妈担心灯子的多嘴会闯出祸事。孩子多嘴,就将孩子送到农村,并非母亲心狠而是因为这个社会的言论禁锢,人人如履薄冰,以至母亲都不放心孩子,担心孩子言多必失,给家里带来灭顶之灾。灯子不仅是北极村里的领路者,同时她以稚嫩的童心给予着每个人以同情,她可怜姥姥不知儿子死讯,可怜傻子被锁链囚禁的境遇,可怜苏联老奶奶的无所依赖;同样灯子也对生活给予着自己追求的快乐,她对她不愿意的、她所气闷的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凸显出儿童世界里的自我意识。
作品评价
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蒋子丹:《北极村童话》对于迟子建,其意义不仅让她在文坛崭露了头角,更像一只音准,校准了她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调。
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霍春华:这本书没有直接描绘历史事件和人心的承担,但在字里行间,却让读者通过文字读到了那段历史的沉重,感到了每个人承受的巨大孤独和苦痛,可贵的是在孤独之间,在沉重之间,却能清晰地感到那些潜藏的、暗涌的某种人性温暖,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