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倒牛奶的女僕》

《倒牛奶的女僕》
圖片來自旅知網

倒牛奶的女僕》(荷兰语De Melkmeid[[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nl的條目]]或Het Melkmeisje)是一幅由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揚·弗美爾繪成的油畫,主題是一名倒牛奶的廚房女僕Kitchen maid (domestic worker)。此畫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是館中珍藏之一。[1]

画中的女佣身材健壮,围裙有一角塞起,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一只藤篮和一盏灯挂在一边,桌上一些食物杂乱地摆放着。它只不过描绘了简陋厨房的一个角落,淳朴的妇人将陶罐中的牛奶缓缓倒下,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屋子中的每一样物品都静静的,平淡无奇,但却充溢着一种时光的空灵感和一种世俗的崇高感。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观者心中恐怕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宁静祥和的感情。所有的一切统一在和谐的气氛当中,只有当把眼睛停留在一个个局部上的时候,我们才会对画家描绘这些普通事物的耐心和技巧着实打动。參考文獻語法: [2]

此畫的具體完成時間尚不確定,不同的來源之間有細微差異。按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說法,其完于1658年左右,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時間在1657–1658年間。[3] 也有認為是在1658–1661年間的。[4]

目录

描述

儘管標題裏寫的是“Melkmeid”,畫中人物可能只是一個廚房女僕,而並不是負責擠牛奶的“Melkmeid”(字面意思就是“牛奶女僕”)。畫中的女僕正在小心地將牛奶從牛奶罐中倒入一口鍋中。旁邊的桌子上有各種各樣的麵包。女僕頭戴亞麻帽子,身著藍色圍裙,袖子卷起來露出了粗壯的小臂。她的腳邊是一個暖爐,牆角貼著台夫特陶墻塼,墻塼上描繪的是丘比特(左)和一些其他人物。光線從畫面左側的窗戶中照進來形成陰影。[5]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歐洲繪畫部的部長沃爾特(Walter Liedtke)說:“對現代的觀衆來説,這幅畫有些像蒙娜麗莎”,因爲“這個女子的身份成謎。她帶著微笑、做著日常的工作,而我們就不由得會想:‘她到底在思考什麽?’”。[6]

作品赏析

桌布、毛巾、竹篮、铜壶、陶罐、面包、流淌而下的牛奶,主妇专心致志的神态......画家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达到了煞费苦心的准确,同时又将其统一在三种整体的色调中,绝无刺眼之处。它们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的,却又都如此坚实的存在那里,生活的瞬间被凝固了,同时也被画家的眼睛放大了,最平常的事物在这一刻呈现出它们各种不同的神奇与尊严。它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生活场面中的瞬间,令人难以忘怀。

或许,揚·弗美爾是在观察物体时被它们表面的光与色感动了。为了捕捉到一种充满灵动感的气氛,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反复描绘光线从窗子射进室内空间后的强度和分布,同时研究不同质地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反映,如果放大观察,他画中的所有受光最强的部分都闪烁着如珍珠般明亮的高光。他描绘的高超的技巧总是让人啧啧称奇,引发了众多绘画爱好者希望对他的创作过程一探究竟。研究者们还真的专门针对这件《倒牛奶的女僕》中的颜料图层做过分析。经过对景物后方蓝色罐子颜料涂层的仔细检测,研究者们发现,颜料的底层图的是亮灰色,这表明在描绘罐子时维米尔首先使用这种色调画出了它的基本形体,根据往上几种涂层的显示可以推测,揚·弗美爾接下来分别用浅色和深色的圆点形笔触画出了罐子的色调和明暗,最后,他又在上面增加了一些更小的白点来突出罐体的圆形高光。在描绘篮子和面包的时候,揚·弗美爾则先把一种深红色的透明调色油涂在了阴影部分,然后利用这种底色帮助塑造面包和篮子的形状。面包的颜料涂得很厚,与其他部分形成质感上的对比,此时,揚·弗美爾又在厚厚的颜料上再涂了一层透明调色油,让它们的光泽渗透到凹凸不平的缝隙里,这样就使面包看上去像刚刚烘烤出来一样。最后,揚·弗美爾有利用他最擅长的高光手法,在面包和篮子上点出一些白色及柠檬黄色的小圆点,表现出了它们表层上闪烁着那种迷人的光泽。

这一切就是一位画家的技术,是他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孜孜以求的效果。在讲求实用的人看来,这多少是有些不可理解的。摆上这样一幅作品在家里总不如摆上那些精致的银器看上去显得华丽。因此,揚·弗美爾在他的时代备受冷落,在历史上也长期默默无闻。只是到了人们厌弃奢华、追求纯朴本真的时代,揚·弗美爾才重新回都众人的视野里来,现在他是世界上画家最高的画家之一。他那高度技巧化但又丝毫不露雕琢痕迹的品质,使19世纪末的著名画家米勒凡·高都深受影响。[7]

流傳

在這幅作品完成者之後,弗美爾的贊助人皮亚特·凡·瑞文很可能馬上就從畫家那裏買下了它。此人去世之後,畫作可能還依次傳給了他的遺孀瑪麗亞(Maria de Knuijt)、他的女兒抹大拉(Magdelene van Ruijven,1655–1681),不過最後肯定曾落入皮亚特·凡·瑞文的女婿雅各布‧迪修斯之手[8][9]。雅各布‧迪修斯在1696年將其連同其他的弗美爾的作品一起賣給了別的藝術家。當時的記錄顯示,這幅畫價格達175荷蘭盾,僅次於一起賣出去的《台夫特風景》。[3][4]

1765年,此畫被荷蘭銀行家倫德特(Leendert Pieter de Neufville)拍賣[10],在至少經過五位阿姆斯特丹收藏家之手後,成爲盧克里提亞(Lucretia Johanna van Winter,1785–1845)的藏品。1822年盧克里提亞嫁入希克斯家族(Six),1908年她的兩個兒子將這幅畫連同希克斯家的其他38幅藏品一起賣給了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因交易金額巨大,倫布朗協會和荷蘭政府專門為博物館撥款贊助[3]

參考文獻

  1. The Milkmaid, Johannes Vermeer, c 1660 - Rijksmuseum. Rijksmuseum Amsterdam. [17 September 2009]. 
  2. 倒牛奶的人,百度百科
  3. 3.0 3.1 3.2 Vermeer's Masterpiece The Milkmaid (September 10–November 29, 200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3 September 2009]. 
  4. 4.0 4.1 The Milkmaid by Johannes Vermeer. Essential Vermeer. [13 September 2009]. 
  5. Rosenberg, Karen. A Humble Domestic Crosses the Sea. The New York Times. 11 September 2009 [13 September 2009]. 
  6. Boros, Phyllis A.S. Vermeer's 'Milkmaid' cause for celebration at MMA. Connecticut Post. 13 September 2009 [13 September 2009]. 
  7. 倒牛奶的人,百度百科
  8. Liedtke, Walter; Plomp, Michiel C.; Ruger, Axel. Vermeer and the Delft School.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72, 374. ISBN 0-87099-973-7. 
  9. Dissius collection sale retrieved June 4, 2010
  10. Catalogue of paintings by the late Pieter de Neufville, nr.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