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唐朝·杜甫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唐朝·杜甫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杜甫出身&童年趣事插画

[1]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绵竹县志》等文献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于其好友,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此竹尚存活于杜甫草堂。全诗法度谨严,音韵铿锵,充满对友人的情怀和对绵竹的挚爱之情。

作品名称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别名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锦竹

目录

作品原文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⑴

华轩蔼蔼他年到⑵,绵竹亭亭出县高⑶。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⑷。

作品注释

⑴“韦二明府续”:韦续,杜甫好友,时任绵竹县令。“二”,指韦续排行老二。“明府”,唐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类似于汉代人称县令为“明廷”、“明公”、“府君”。“绵竹”:绵竹县特有的竹中珍品,叶细片多,节长,有柔韧性。每节上有圆圈,中黑如太极图,竹梢挺立,冬枯夏荣,有别于其他竹类。

⑵“华轩蔼蔼他年到”:出自王徽诗“长想凭华轩”和鲍令晖诗:“蔼蔼出垂桐”。“华轩蔼蔼”系指韦续的居所。

⑶“绵竹亭亭出县高”:出自陶潜诗:“亭亭复一纪”,意指亭亭竹稍高出屋檐。“县”即“悬”,屋檐之意。这里有称赞韦续之意。

⑷“幸分苍翠拂波涛”:出自谢朓诗“苍翠望寒山”。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