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本》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本》是先秦史官的檔案記錄的匯編。原書已佚。作者未詳。後人據各種古書徵引的文字,推斷本書原是周王朝分門別類保管的歷史檔案,由秦漢間人匯編增補而成。《漢書·藝文志》著錄時,稱本書有15篇。現知最早為本書作注的有東漢應劭、宋衷,三國宋均等。至北宋,書已完全佚亡,諸家所注亦隨而散逸。南宋以來,學者搜集本書佚文,始於高似孫的輯佚。清代復有十餘家,如錢大昭、洪飴孫、秦嘉謨、茆泮林、張澍、雷學淇、王謨、孫馮翼、陳其榮、王梓材等,後八家世有所傳。1937年商務印書館 《叢書集成》初編據茆輯本出鉛印本,1957年又匯編刻成 《世本八種》。[1]
本書原10卷 (又作1、2、5卷),《漢書 ·藝文志》記為15篇。今輯本僅知 《帝系》、《本紀》、《世家》、《傳》、《譜》、《氏姓篇》、《居篇》、《作篇》、《諡法》等9篇篇目,又有輯本如茆泮林輯本篇目別作《帝王》、《諸侯》、《卿大夫》、《氏姓篇》、《居篇》、《作篇》、《諡法篇》。
《世本》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既是歷史檔案的匯編,又是古老氏族家譜性質的書。書記三皇五帝至春秋間事,亦延及秦漢之初。對古代歷代帝王、諸侯、卿和大夫的世系、名號以及古代姓氏記載尤詳,也兼載古代王朝、方國和氏族的都邑居處、事物發明歷史以及諡法等。已知其內容的諸篇中,《帝系》、《世家》記黃帝到東周列國王侯的世系;《譜》記周王室及諸國執政的世卿大夫的年表;《傳》記春秋前名人事跡;《姓氏篇》記先秦大小貴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狀況;《居篇》記三代王都和列國都邑的變遷;《作篇》記上古工具技術和生產生活的發明以及禮樂初制;《諡法篇》記古代帝王及大小貴族死後的追諡名稱。
古代中國素重族譜,對歷史的撰修影響很大。本書由此很受後代史家重視。司馬遷修《史記》,從取材到體例,都明顯受本書的影響。其他如桓譚《新論》、韋昭《國語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 《史記正義》等均參及本書。本書經秦漢間人匯編成專題分類的記史體例,於中國史學史亦有首創之處。本書保留了古代族譜,對於研究古代譜牒學,具有參考價值,其內容涉及帝王貴族的世系、居處、姓氏、族居及分布分化情況,以及古代生產生活,文化禮儀初制的發明發展,對於認識中國文化的發生髮展,亦有參考之處。本書也影響到漢唐之間修造族譜之風,其得間斷地流傳於世,亦有賴於此。但隨着歷代王朝的興替更代,本書的存在價值逐漸失卻,至宋朝以後便歷史地完全散亡了。今本已非原書,只是輯佚之作,故文字簡短,散亂之處頗多,且因輯者多而互有錯舛,使用時頗費校勘之勞。
本書的研究歷來偏重於輯佚。傳世之清代八種輯本之中,以秦嘉謨輯本最詳,但秦輯本兼收它書文字過濫。張澍輯本並為宋衷注作補,而失之考證較粗。茆泮林、雷學淇的輯本均較嚴謹,尤以茆輯本為佳。商務印書館 《世本八種》對本書眾輯本有較精細的校勘。[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