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觉》

来自荔枝网的图片

《yī jiào 》


作品名称 :《一觉》[1]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散文诗

创作年代 :1926年


《一觉》[2]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通过记录“三·一八”惨案以后青年的叛逆,激起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青年一代的觉醒引发作者内心的欣然,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烈士逝去的青春的哀悼,对觉醒奋起的青年一代继续战斗的歌颂。

作品原文

一觉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象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⑴。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

隐约听到一二爆发声以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⑵地飞去了。也许有人死伤了罢,然而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窗外的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⑶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我要全都给一个清理。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们是绰约⑷的,是纯真⑸的,——呵,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了,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

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⑹,鹤唳⑺一声,白云郁然⑻而起……。这自然使人神往的罢,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我忽然记起一件事:两三年前,我在北京大学的教员预备室里,看见进来一个并不熟悉的青年,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打开看时,是一本《浅草》⑼。就在这默默中,使我懂得了许多话。阿,这赠品是多么丰饶⑽呵!可惜那《浅草》不再出版了,似乎只成了《沉钟》⑾的前身。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⑿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野蓟经了几乎致命的摧折,还要开一朵小花,我记得托尔斯泰曾受了很大的感动,因此写出一篇小说来⒀。但是,草木在旱干的沙漠中间,拼命伸长他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来造成碧绿的林莽⒁,自然是为了自己的“生”的,然而使疲劳枯渴的旅人,一见就怡然⒂觉得遇到了暂时息肩之所,这是如何的可以感激,而且可以悲哀的事?! 《沉钟》的《无题》——代启事——说:“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是一片沙漠。 ——如果当真是一片沙漠,这虽然荒漠一点也还静肃;虽然寂寞一点也还会使你感觉苍茫。何至于象这样的混沌⒃,这样的阴沉,而且这样的离奇变幻!”

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在编校中夕阳居然西下,灯火给我接续的光。各样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驰去了,身外但有昏黄环绕。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⒄,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⒅在不动的空气中飞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3]

词语注释

⑴1926年4月,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所部作战期间,国民军驻守北京,奉军飞机曾多次飞临轰炸。

⑵冉冉:慢慢地移动,渐进的意思。

⑶榆叶梅: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季开花,花单生,淡红色,萼筒呈钟形,果实近球形,红色,有毛,产于中国,栽培供观赏,有重瓣品种。

⑷绰(chuò)约:婉约,文弱,柔弱。

⑸纯真:纯洁,专一,真诚。

⑹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⑺鹤唳(lì):鹤的叫声,高而清脆。

⑻郁然:形容云气丛生的样子。

⑼《浅草》:文艺季刊,浅草社编,1923年3月在北京创刊,在上海印刷出版。共出4期,1925年2月停刊。主要作者有林如稷、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

⑽丰饶:富足,丰厚。

《沉钟》:文艺刊物,沉钟社编。1925年10月在北京创刊。初为周刊,出10期。1926年8月改为半月刊,次年1月出至第12期休刊,1932年10月复刊;1934年2月出至第34停刊。主要作者除浅草社同人外尚有杨晦等。

⑿澒(hòng)洞:弥漫无际貌。

⒀这里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野蓟,即牛蒡花,菊科,草木植物。在《哈泽·穆拉特》序曲开始处,作者描写了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牛蒡花,以象征小说主人公哈泽·穆拉特。

⒁林莽:密生的树林。

⒂怡然:和悦,愉快的样子。

⒃混沌:愚昧落后。

⒄惊觉:惊醒。

⒅烟篆(zhuàn):燃着的纸烟的烟缕,弯曲上升,好似笔划圆曲的篆字。

创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6年4月10日。当时,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李景林部进行火并的直奉战争。奉系的飞机几乎每天光临北京的上空,并向城内多次投弹。作者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后,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缉和追捕,正与许寿裳一起离家外出,过着颠沛的避难生活。在这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他写下此文。他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奉天派与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作品赏析

文学赏析

这首散文诗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写在军阀混战中“死”的袭来与“生”的存在。尽管军阀的飞机投弹,“也许有人死伤了罢”,但“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白杨叶仍发乌金光,榆叶梅开得更烂漫;书斋内依然“窗明几净”,人们依然在生长、在战斗,人间依然充满生机与生命,暗示大众的力量是扼杀不尽,是不可战胜的。

二是写编校青年的文稿。赞美“愤怒而粗暴”的灵魂。“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这是指作者鲁迅在被追捕离家出走的情况下,仍不忘扶持与培养青年作者为他们编校文稿。在编校中,发现青年作者的作品不肯为黑暗的社会“涂脂抹粉”,他们在军阀统治者的压迫与屠杀面前,苦恼,呻吟,愤怒,终于粗暴,起来反抗。“我”感到他们觉醒的灵魂是“绰约的,是纯真的”,于是,“我”禁不住称赞他们是“我的可爱的青年们”,表达了作者鲁迅对青年觉醒、叛逆、抗争行为的欢快与欣慰。之所以赞美“愤怒而粗暴”的灵魂,作者鲁迅认为:只有同旧世界斗争反抗的灵魂,才真正是人的灵魂。所以,他“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至于名园奇花,红颜静女,鹤唳白云,虽恬静安逸,使人“神往”,但作者鲁迅觉得自己“活在人间”。这就要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而更爱那被斗争的“风沙打击得粗暴”的灵魂。

三是对“浅草”、“沉钟”为代表的青年愤激抗争精神的赞美。“我”忽然想到两三年前:在北大教员预备室里,得到“浅草”社青年“丰饶”的馈赠,又记起了“沉钟”延接“浅草”的精神,“在这风沙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坚持反抗现实,讴歌自由民主,发出“沉钟”般的声音,“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作者又用托尔斯泰小说中牛蒡花的细节,来赞美青年们不屈不挠、坚毅不摧的反抗精神;再引用《沉钟》的《无题》——代启事,表明“沉钟”社对现实的诅咒与反抗的态度,进而赞美:“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这既是对青年烈士的深沉哀悼与赞美,又指出青年觉醒的思想光辉给了“我”以希望和力量,促使“我”更加执著地在这充满黑暗的人间社会里生活和战斗,即文中所说“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话着”之意。

四是写“我”在青年精神的鼓舞下,继续战斗的情景。夕阳西下,黑夜降临,昏黄依然环绕,但“灯火给我接续的光”。“我”在“各样青春”精神的激励下,虽“疲劳”,但“忽而惊觉”,想到青年战士的抗争和牺牲,于是又“捏着纸烟”,在“烟篆”的盘旋上升中,继续写为军阀统治者及“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的文字,展现了作者鲁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以及与青年战士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 此文通过叙事与内心剖析,以诚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青年觉醒的粗暴灵魂的讴歌,以及作者内心的快慰和无限的希望。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许寿裳:《一觉》中所谓“四方的小书斋”,“白杨”及“榆叶梅”,都是“老虎尾巴”窗内外的景色,并非说临时避难的处所。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一觉》在对于青年灵魂粗暴的赞美中,找到了人生寻求的希望所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