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Β—内酰胺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 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酰胺键的灭活酶。β-内酰胺酶分为染色体介导酶和耐药质粒介导酶两大类,以其水解对象可分为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广谱酶和超广谱酶四种。β-内酰胺酶因可以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掩盖抗生素痕迹,故被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不能在牛奶中添加

β-内酰胺酶 - 简介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之一—产生β-内酰胺酶图册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细菌产生的可水解β-内酰胺环抗生素的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最常见的机制,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在各种耐药机制中占80% 。 β-内酰胺酶是由多种酶组成的酶家族,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进入菌体内的β-内酰胺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这些酶的基因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中。它的种类和数量现已超过了400种。其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前者包括微生物法、碘量法、纸片酸度定量法、产色头孢菌素法;后者包括转移性分析、基因分析、酶蛋白性质分析。

β-内酰胺酶在食品中作为解抗剂,但是“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主要成分β-内酰胺酶是中国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1]

β-内酰胺酶 - 非法使用

β-内酰胺酶可能添加的食品:乳制品,特别是“无抗奶”。β-内酰胺酶类物质被用作牛奶中抗生素的分解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在牛乳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用于治疗牛乳腺炎和其他细菌感染性疾病。按照国家规定,使用抗生素药物后一定时间内的乳汁,不得作为供人食用的原料。同时国家在《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中规定,生鲜乳中不得检出抗生素。然而就中国奶牛饲养环境而言,牛奶的绝对“无抗”较难达到,针对这种情况,市场上出现了“抗生素分解剂”,该分解剂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抗生素,其成分就是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可能添加到乳与乳制品中,起到掩蔽抗生素的作用,但是由于该制剂的安全性风险未知,因此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严禁在产品中添加此类物质 。.[2]

β-内酰胺酶 - 作用机制

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有两种作用机制。

第一,绝大多数常见的β-内酰胺酶有一个依赖丝氨酸发挥作用的机制,并且根据氨基酸序列组成分为三类(A,C和D)。通常它们的活性位点具有一个狭窄的纵形沟状结构,在沟的底部形成了一个空腔(氧阴离子袋),这种疏松的构造容易弯曲,便于结合底物。由于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碳在结合β内酰胺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时发生了不可逆的反应,结果使其成为开环物,进而重建了β-内酰胺酶。这类酶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内酰环类抗生素都有活性。

第二,是一类不大多见的β-内酰胺酶,被称为金属类β-内酰胺酶,或B类β-内酰胺酶。它们的特点是利用一个2价金属离子,绝大多数为锌离子,分别与组氨酸或半胱氨酸结合,或同时与二者结合,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羰基碳的酰胺键相互作用,使其不能发挥作用。这类酶主要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发挥作用,但对单内酰环类抗生素无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