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伯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伯榮
出生 1922年7月
逝世 2013年5月12日
國籍 中國廣東省陽江市
別名 苗木、莫木
職業 大學教授
知名於 集漢語方言語法事實研究之大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知名作品 《句子的分析與辨認》
《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黃伯榮 [1]

黃伯榮,當代語言學家。筆名苗木、莫木。廣東省陽江縣(今陽江市)人,1922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縣(今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那洋村。1949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語言學系。黃伯榮從事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三十年,主要致力於現代漢語和漢語方言的研究,在現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彙、語法及漢語方言等方面都作過許多探討。2013年5月12日凌晨2時40分,黃伯榮先生因病在陽江逝世,享年91歲。

個人生平

黃伯榮1922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縣(今廣東省陽江市)海陵島那洋村。1951年於中山大學語言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54年因高等院校專業合併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講師。1958年至1987年,響應支援西北號召,先後任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蘭州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是西北地區現代漢語學科建設的奠基人。1987年後任青島大學中文系教授。生前為中山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曾任中國語言學學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顧問、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全國高師現代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3年5月12日凌晨2時40分,中大本《現代漢語》第一主編、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黃伯榮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黃伯榮先生的逝世是我國語言學界的巨大損失。對黃伯榮先生的逝世,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2]

個人研究

黃伯榮從事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三十年,主要致力於現代漢語和漢語方言的研究,在現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彙、語法及漢語方言等方面,到2001年,他已有著作21部,論文40多篇。

在現代漢語語法方面,黃伯榮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1957年)、《句子的分析與辨認》(1963年)、《語法修辭》(與謝曉安趙浚等合作,1978年)等幾部著作和《關於劃分詞類問題的考察》(1957年)、《漢語語法的研究》(1960年)等許多論文。

他在《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一書中,對四種句子的結構和特點都作了扼要的分析,對各種類型的疑問句分析得尤其詳細。對有疑問代詞的陳述句,陳述句中包含疑問句,表示祈使的疑問句,疑問句中的特指問、是否問、選擇問、正反問等的辨認都作了詳細的探討。

句子的分析與辨認》一書,着重談相鄰的和容易混淆的句子成分和句型的分析與辨認方法,並選有幾段短文作為句法示範分析。

在《關於劃分詞類問題的考察》這篇重要論文中,黃伯榮不同意漢語的實詞不可以分類的說法。認為劃分一個詞的類屬,應以語法特點為依據,其中應以句法特點為重點。

他在1979年與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統編教材,獲得教育部頒發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999年被推為重點文科教材。

個人作品

黃伯榮教授的論著中,有不少是有關方言研究的。專著有《漢語方言語法類編》(1996)和《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合著)(2001)、《廣州人怎樣學習普通話》(1957);論文包括有《廣州話和普通話的語音比較》(方言與普通話集刊,1集,1958)、《陽江話"入聲非聲"實驗報告》(甘肅師大學報,1960:1)、《陽江音系》(亞非語言數理研究,26,1986,東京)、《廣州話補語賓語的詞序》(中國語文,1959:6)、《談談陽江語法的兩個特點》(語文知識,1955:3;又方言與普通話集刊,1集,1958)、《廣東陽江話物量詞的語法特點》(中國語文,1959:3)、《廣東陽江的形容詞》(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1989)、《陽江話動詞的動態》(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990)等。

黃伯榮教授對漢語語法的歷史也作過探討。他在《漢語語法的研究》一文中,認為漢語語法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自發階段、摹仿西洋語法教科書階段、搬用西洋語法理論階段、從漢語實際出發的漢語語法學初步建立的階段。

在漢字教學與研究方面,黃伯榮著有《祖國的文字》(1954年)及語文常識小叢書《漢字常識》(1959年)、《幾種念法的字》(1961年)等。

在普通話語音方面,他著有《北京語音學習》(1956年)一書。

在漢語方言方面,黃伯榮對粵方言尤其是陽江話作了近三十年的研究,發表了許多論著,對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語法方面的比較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在漢語方言研究中,方言語法的研究是薄弱的一環。黃伯榮重視並長期從事方言語法的研究,特別注意方言與普通話的句法比較,是很值得提倡的。這樣做不論從漢語方言的深入研究,還是從推廣普通話看都是很有意義的。

在方言語音研究方面,黃伯榮著有《廣州話和普通話的語音比較》(1955年)的長篇論文,用兩千常用漢字在兩種話的聲韻調方面進行了比較,其中以聲母比較為重點,把兩千漢字按廣州話韻母的次序排列,每個漢字都注有兩種話的聲韻調。

黃伯榮還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方言詞彙》《漢語方音字彙》寫了陽江方言部分。

他不僅對自己家鄉陽江的方言作了許多研究,對蘭州方言也有研究。對蘭州話的語音、詞彙、語法作了概括的介紹,寫有《蘭州方言概說》《蘭州方言》(均與趙浚合作)。

在文字改革方面,黃伯榮也發表了一些文章,參加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討論,主張取消j、w兩個字母。漢字簡化方案公布之後,為宣傳這個方案,他在《簡體字的結構》(1955年)一文中分析了789個簡化字的結構,把這些簡化字按形體結構分為三類,它可以幫助讀者記憶簡體字。

1978到1979年,黃伯榮參加了高等院校協作教材《現代漢語》的編寫工作,並與廖序東一起任主編。

個人貢獻

黃伯榮先生帶領青島大學中文系撰寫了180萬餘言的《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集漢語方言語法事實研究之大成,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今學術界廣泛引用,是漢語語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

他和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教材,自1978年出版以來,再版8次,總發行600多萬冊,創造了教材界奇蹟。其中,第八版由黃伯榮師徒三代共同編纂,被傳為佳話

生前軼事

晚年的黃伯榮先生,一直關注着《現代漢語》教材教學的新動向,他不滿足於現有教材的質量,希望打破30多年舊框架的限制,在教材編寫方面做出改變。據了解,我國高校推行課程改革以來,學時普遍減少,當時流行的現代漢語教材,幾乎沒有一本可以在規定課時內講完,有的又因內容陳舊而不便使用。

2008年5月,已86歲高齡的黃伯榮先生帶領中山大學及相關院校的20位教師,在原教材的基礎上,耗時三年編寫出了《現代漢語》(中大本)。新版本的《現代漢語》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新版本的篇幅較小,但必要的內容和分量並不因此而削弱,黃先生管這叫"瘦身不瘦腦"。編寫人員中除了黃伯榮先生的弟子,還有他的徒孫,可謂師徒三代人共同完成的著作。

退休後,黃伯榮先生長居家鄉廣東陽江,為了配合教材的編寫工作,86歲的他又學習了很多新技術,他用相機拍下自己的手稿,通過電子郵件發給身在廣州的其他編寫成員。現編寫團隊仍保留着上百封與黃伯榮的兩地信件。在編寫期間,雖然已近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12點睡覺,4點就起床工作。

"他不是掛名主編,是真的參與教材的編寫",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煒說,他認真到極致,甚至會對教材例句是用"秋天來了"還是"春天來了"都再三斟酌。

黃伯榮臨終前,李煒與同事來到陽江看望老師,並帶去了新出版的中大本《現代漢語》的課後習題答案,這也是這套教材首個出版周期的收尾工程。黃伯榮看到教材,情緒很是激動,儘管已無法準確發聲,仍不斷地叫着李煒的名字。

李煒感慨地說:"他是一位兢兢業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甘坐冷板凳。主編了幾十年,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是真正的君子。他的研究以現代漢語開始,以現代漢語結束,從沒跑過題。"[3]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傅雨賢回憶起《現代漢語》出版時的一個小故事,在《現代漢語》的編寫大會上,黃伯榮先生被選為主編,廖序東先生被選為副主編。黃伯榮先生一直尊重年長自己7歲的廖先生,又是編纂組中唯一一位教授,所以1979年春交稿給出版社時,他悄悄地去掉了廖先生副主編的"副"字,最終教材變為二人共同主編。

社會追憶

語言學大師,望重德高,北國俊賢知泰斗;

康樂園校友,情深義厚,南天桃李失春陽。

--中山大學中文系黃天驥教授撰[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