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是唐代孙位创作的一幅彩色绢本人物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1]

画名“孙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这幅图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该画作刻画了魏晋士大夫“高逸风度”的共性,又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现存《高逸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只剩四贤。在长卷式的画面上,主体人物是四个封建士大夫分别坐于华丽的毡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

目录

画作内容

该画作最右边的是山涛,身披宽襟大袍,上身袒露,双手抱漆,体态丰腴,倚着华丽的靠垫而坐,眼睛像是盯着正前方,眉宇间流露出矜持、傲慢的神色;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是王戎眼睛也平视前方,一副自得其乐的表情;第三个捧杯纵酒的无疑是唯酒是务的刘伶,他蹙额回首,作欲吐状,小童则手持唾壶在身旁跪侍;第四位是手执尾尘的阮籍,他身着宽大的衣袍,似面带微笑,悠然而坐,旁边的小童端着杯几,俯首侍候。画中人物彼此之间以蕉石树木相隔,使气氛静穆安闲。在这幅残缺的《竹林七贤图》中尚缺嵇康、向秀、阮咸3人。

《高逸图》卷后有明朝司马通伯的题跋,图上钤有北宋内府“宣”“和”、“政”、“和”朱文连珠印记,“御书”、“政和”、“宣和”、“睿思东阁”、双龙朱文印记,并有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印记。

创作背景

唐朝安史之乱后,上层建筑频败、一蹶不振,再也不可能发艺术的创造力,而宗教的迫害又妨碍了寺庙的建设。故文人们为逃避现实又像当年的“竹林七贤”那样从酒、音乐、文学、宗教和哲学中寻求解脱,这些文人画家的作品如孙位的《高逸图》都归为“逸品”之列[2]。  

艺术鉴赏

主题

孙位对人物面容、体态、表情的刻画各不相同,特别是着重眼神的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画中以侍童、器皿作补充,丰富了四贤的个性特征,使欣赏者很容易从中看出这些人孤高做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

形象

《高逸图》中四贤的面容、表情、体态、服饰各异,兼以小童动作、器物设置映衬人物个性,但那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魏晋士族的名流风度是一致的。孙位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的刻画,深得顾恺之“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的精髓。画中的花木树石映衬着士大夫的品性气质,虽将人物隔开,却无突兀之感,整幅画面中,每个人物的动作情态均统一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技巧

孙位不仅对画中人物的刻画费了一番心思,就连画中的村托物,蕉石和器具的用笔也不一般。画中蕉石用细紧柔劲的线条勾出轮廓,然后渲染墨色,山石的质感就显露出来了。图中的几株是用有变化的线条勾出轮廓,再用笔按结构皴擦,而且这几株树也各有不同的画法。

=作品评价

现代文物鉴赏专家余辉:“画家为了突出四位高士,夸大了他们的造型,缩小了仆从的外形,这是古代画家为突出主要人物所常采用的比例关系。人物衣纹线条以铁线描为主,杂用兰叶描,圆劲有力,服装着白色时,留有深浅变化,显出贴身之处,富有质感。四逸士之间虽以树石相隔,但他们共同的精神气质贯穿了全卷,使构图布局零而不散。图中的各种盛器和其他器用均符合晋、唐之式,特别是人物的衣冠服饰,较真实地反映了晋人的生活风貌,画中树石的画法已出现了皴染,开始向五代的表现风格转化。”

后世影响

《高逸图》的人物强调刻画眼神,线条流如行云流水,表现出骨气奇伟的特征,开启了五代画法先河。

视频

高逸图 相关视频

高逸图——如何表示我是一个高尚的leader
高逸图镜、青花人物书卷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