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公第二漁港

馬公第二漁港

圖片來自travel

馬公第二漁港,又稱漁人碼頭,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光復里(媽宮東甲、埔仔尾),主管單位為澎湖縣政府,位處澎湖本島馬公半島東側,西南側為馬公第一漁港、北傍馬公第三漁港,防波堤呈「E」字型之港口。[1][2][3]

目錄

介紹

澎湖縣馬公市區的馬公漁港,原位於今馬公商港處,今址肇建於台灣日治時期昭和13年(1938年),並於昭和15年(1940年)落成。當時澎湖廳為在媽宮三甲地區闢建漁港,特拆除媽宮城[4],將原為海崖的海尾地區悉數填平造陸,新增「築地町」,其海埔新生地南半部便為「馬公第一漁港」所在處。

昭和20年(1945年),澎湖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受空襲戰火波及,馬公第一漁港毀損嚴重。戰爭該年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時並無財源修繕漁港,漁港區的作業機能直到民國44年(1955年)才逐漸恢復,後為整飭漁業產值,便於民國48年(1959年)間在馬公第一漁港堤岸北側,以今「興港南街」為隔港分界,興築「馬公第二漁港」,而馬公第二漁港工程的澎湖縣負責人,為時任澎湖縣政府建設科科長呂安德(任期:1950年-1960年,1961年建設科升建設局,續任局長迄於1965年)。

民國50年(1961年),馬公第二漁港完工,其腹地約莫為媽宮東甲、埔仔尾(今馬公市重慶里、光復里)的行政區域,港內水深約3.5公尺,總長度約390公尺。第二漁港腹地較大,可提供500艘漁船停泊,較之第一漁港地點更近內灣,港內風浪較小,可停靠漁船處達四面,漁獲裝卸期間得以縮短,對漁汛期間漁獲量的收穫有正面的效益。根據2005年賴惠敏主編《續修澎湖縣志.財政志》記載,民國39年至70年(1950年-1981年)間使用於馬公漁港的經費為新台幣3100萬元整。

民國40年代至70年代(約1950年代至1980年代),馬公第一漁港、馬公第二漁港盛極一時,但因漁業資源自民國70年代(約1980年代)日益萎靡[5]澎湖縣政府台灣省政府仍決定於民國69年(1980年)推動「臺灣漁港建設方案」,澎湖縣地區工程便包括「馬公第三漁港」增建案。自民國69年(1980年)起,經歷四期「臺灣漁港建設方案」工程案,在民國91年(2002年)告一段落之後,馬公地區的漁港作業中心也從第一和第二漁港轉移至馬公第三漁港。

轉型

今馬公第二漁港轉型觀光發展,澎湖縣政府於港畔處鋪設木棧道、座椅,供訪客散步、休憩和遊覽碼頭風光使用,故另起雅稱「漁人碼頭」,而澎湖區漁會大船造型的賣場部建築亦座落於此。

交通

馬公第二漁港亦是前往離島虎井嶼桶盤嶼往來之交通船之候船碼頭,登船地點則與「馬公第三漁港」比鄰。[6]

參考文獻

  1. 〈馬公市 重慶里〉. 馬公市公所.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5) (Chinese (Taiwan)). 
  2. 賴, 惠敏. 《續修澎湖縣志.卷10.財政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71 (Chinese (Taiwan)). 
  3. 〈第三漁港〉. 澎湖 - FLYBOOK 飛去不可 // 非去不可.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Chinese (Taiwan)). 
  4.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媽宮古城〉. 國家文化資產網 (Chinese (Taiwan)). 
  5. 胡, 忠一; 范, 雅鈞. 《1624-2015:台灣漁會大事年表》 [The Chronology of Taiwan Fishermen's Association]. 台北市: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2016. ISBN 9789868606357 (Chinese (Taiwan)). 
  6. 〈交通船時間表〉. 馬公市公所. 202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