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陶豆 |
陶豆為古代陶製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盛於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陶豆
造型; 淺盤、淺缽形,高圈足
相關文獻; 《天工開物·陶埏》
流行於; 新石器時代至漢代
簡介
陶製食器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淺缽形,高圈足。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禮'繁體)"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
流傳歷史
人類掌握了火,就有了燒陶的條件。考古證明,最初的陶器是在篝火中產生的,生活在河流邊緣的人類,用泥土混合着貝殼,捏塑一些生活用品,包括一些壺、罐,還有它們崇拜的神明走獸。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開篇講道:"百里之內,必產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 陶瓷原料的選取,需"掘地驗辨土色"。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制陶業很廣泛,制陶用的泥土也很充足。
工藝形狀
陶豆的足呈喇叭形、鏤空形等,這是馬家浜文化的特色。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為環太湖流域母系氏族時期的典型文化。當時的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豆,製作標準一致。根據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於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別,這是稻作農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特點之一。高而穩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在此可見一斑。
賣萌雕刻
6000年前的"越獄兔"
南京博物院一件6000年前的"陶豆"火了。陶豆的足上,雕刻着一對圓眼,三瓣嘴,活脫脫就是動漫里的"越獄兔"!網友"@動脈影"把這一發現,發在微博和網友們分享。就連南京博物院的專家也說,"這麼一比,還真像"。
"陶豆,是新石器時期的,距今有6000年了,是古人用來放肉醬的。"南博專家說,這件文物是從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的。陶豆的足上雕刻着"工"字形的花紋,兩邊各有倆小點,連在一起,像極了"越獄兔"。
"當時是母系氏族,說明手工已經挺發達了。"專家說,"兔臉"不是古人故意雕刻出來的,但在此時碰上網友們強大的想象力,就成了一種美好的時光交錯的巧合。
文物研究
時代:東漢。
尺寸:高6.7厘米,底徑7厘米,口徑11.5厘米。
重量:266克
來源:省博物館撥交。
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油燈燈具開始出現,豆燈就是當時照明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製的小碗裡,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
從追溯豆燈的歷史,去理解"燈"字的產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為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1]
參考文獻
- ↑ 陶豆 | 傳統飲食之文化特點, 品鑑行, 18-01-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