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陸維釗 | |
---|---|
出生 |
1899年 浙江平湖 |
逝世 | 1980年(80-81歲)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畫家 |
知名於 | 重道德學問而淡泊名利,詩書畫三絕。 |
知名作品 |
《三闕》《石門銘》 《天發神讖》《石門頌》 《中國書法》《全清詞鈔》 《書法述要》《陸維釗書法選》 《陸維釗書畫集》《陸維釗詩詞選》 |
陸維釗(1899-1980)著名書法家。原名子平,字微昭。浙江平湖人。南京高等師範文史地部畢業。(8歲)入新倉鎮蘆川小學讀書。鄰居潘錦甫先生常指導他寫字,成為其書法啟蒙老師。(11歲)蘆川小學初小肄業,轉入祖父執教的私塾讀四書五經。究先生一生,重道德學問而淡泊名利,詩書畫三絕,此時的薰陶甚為關鍵。(15歲)復進蘆川小學,插班高小二年級讀書。師從崇明陸柏筠先生學篆隸。(16歲)畢業於蘆川小學,考入嘉興秀州書院(浙江省立第二中學之前身)。受業於嘉善張天方、乍浦鍾子勛、江山劉子庚、海寧朱蓬仙諸先生,學做詩詞,常與同學胡士瑩、徐震堮唱和,被譽為「嘉興三才子」。(22歲)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師從竺可楨先生攻讀氣象地理。
陸維釗學書自顏真卿《多寶塔》入手,曾得鄉賢潘錦甫悉心指教,打下了較好的基礎。12歲從陸柏筠學篆隸。青年時代的陸維釗受到清代倡導碑學書法的影響。書法以碑為宗,得力於《三闕》、《石門銘》、《天發神讖》、《石門頌》此四碑[1]。
曾在聖約翰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院、杭州大學任教。精書法,擅山水、花卉、治印,是我國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者之一。陸維釗晚歲書法,溶篆、隸、草於一爐,圓熟而精湛,凝練而流動,所創結體人稱「陸氏蜾扁」,在書壇獨樹一幟,蜚聲海內外。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1968年八月,被關進「牛棚」,接受「審查」。1969年四月,允許回家住宿,繼續接受「審查」。 1972年為迎接尼克森訪華,杭州重修鳳凰寺,題《鳳凰寺》匾。用漢竹簡法書條幅《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句。1973年在西泠印社接見日本友人香川峰雲。書篆隸條幅:魯迅先生送日本作家增田涉君歸國詩。
1980年(82歲)浙江美術學院報省委宣傳部批准,授與教授職稱。於病重期間,堅持為潘天壽先生書寫墓碑,成為絕筆。臨終前一周,仍堅持教學工作,在病榻上給研究生講最後一課,為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將研究生託付給沙孟海先生,以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一月三十日下午五時,逝世於浙江醫院。 晚年融為一爐,獨裁新體,非篆非隸,亦篆亦隸,兼取草書氣勢,縱逸奇拙,偶而治印,亦有奇趣。著有《中國書法》、《全清詞鈔》、《書法述要》、《陸維釗書法選》、《陸維釗書畫集》、《陸維釗詩詞選》等[2]。
目錄
參考資料
- ↑ 王家葵. 近代書林品藻錄.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713-770-2.
- ↑ 中國當代篆刻家辭典. 經銷浙江省新華書店. 1997.